2006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高晓燕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宝坻以传统农业为主,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宝坻区强化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建设,较完善的组织、投入和政策法规构建了全区生态农业科学的调控体系。全区由主管副区长牵头,在区、镇、村三级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公众参与,这是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同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解决建设投入问题,形成以国家投资为导向,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吸引外资为补充的综合有效的投入机制。

  根据宝坻区的实际,全区在生态农业上狠下功夫,建立稳定、高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首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几年来,宝坻区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充分高效利用水、土、光、热资源。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全区建立了3.47万公顷小麦、1.13万公顷优质稻、0.5公顷果菜、0.67万公顷以获绿色食品认证的“三辣”种植业生产基地和0.17万公顷淡水鱼养殖基地,促进了生态农业规模与气候的形成,区域农业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第二,结合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牧复合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区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示范基地建设,和以清洁生产为目标,和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生态养殖小区,目前,已建成145个。第三,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全区建立了粮食、生猪、肉牛水产品、蔬菜和水果五大批发市场,形成了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链条,化解了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宝坻区还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全区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生态区推广农林复合型、粮经多元种植型、农牧复合型、农渔种养复合型等多种生态模式,并引进实施了水稻工厂化育秧、稻麦连作、葱麦连作、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深松、种子包衣、秸秆发酵青贮喂猪、养牛、淡水鱼健康养殖等配套技术。秸秆处理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宝坻区的秸秆资源相当丰富,在创建生态示范区已试验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快速腐烂技术,先后进行了秸秆覆盖栽培、秸秆粉碎还田,贴茬播种、过腹还田等项目工程,均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建立了稳定的土壤培肥制度,现在,全区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已达95%。

  在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的同时,宝坻区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从而推进了产业化进程。全区的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第二、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全面提高。畜牧业、渔业等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明显增加,种植业结构、种群结构日益合理,特种养殖发展较快,目前已有狐狸、山鸡、乌鸡、孔雀等10多个品种,存栏达15万只(头)以上。这些不但加快了种养良种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区在水稻、“三辣”、生猪、肉牛、鲜蛋、鱼、藕等八大优势农业产品上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通过生态农业的建设,宝坻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6.9万亩,粮食总产量40.5万吨,同比增长11.5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41.1万亩,果品产量24333吨,同比增长15.42%。造林面积5738亩,植树92.02万株,育苗1016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6.7万亩,林木覆盖率20.2%。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11家,配套生产基地16.4万亩,涉及6.6万余农户。

  通过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出一条以高科技为先、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区域化生产与优化生态、培育资源相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宝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为天津市宝坻区环保局干部)

                                                责任编辑:木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