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02日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任莉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访陕西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冯家臻研究员
西安日报记者 任莉娟 

  浙江过去是个“一多三少”的省份———人口多,地少(人均半亩耕地)、矿产资源少、国家投入少,而且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浙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余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第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百强县(市)中,浙江占了22个而居全国首位。浙江经济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以至形成备受关注的“浙江现象”。 
  最近,记者走访了对此问题颇有研究的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冯家臻研究员,他认为,“浙江现象”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县域经济发展最深厚的伟力在企业和农户之中 
  
冯家臻认为,推进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市场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和农户。以温州为例,其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村能人为骨干。在那里,经商办厂蔚然成风,用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话说,那里“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研究管理,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家家户户承担风险,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简直就是一场市场经济的人民战争!温州经济连年强劲增长,温州化的浙江经济发展迅猛,最终要归功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和农户,归功于市场主体的杰出贡献。 
  与全国兄弟省区,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处于落后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如资金匮乏,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等等。但我们不应忽视:我省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慢,最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发育水平太低,没有市场竞争力,很难形成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因此,我们应强化这样的理念:只有企业和劳动者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企业和农户才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最根本性的力量,县域经济发展最深厚的伟力在企业和农户之中。 
  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应该作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战略任务:首先要学习浙江经验,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创造交易自由的环境,努力降低税费负担,藏富于民,加快民间资本积累步伐,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努力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考虑到陕西西安许多农民缺少资金和技术,而且观念陈旧,商业化意识淡薄,应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使他们在外见世面,换脑子,学技术,挣票子,积累资金。条件成熟时,可以回乡办厂,促进本地市场主体的发展。二是加大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让“有钱人”来投资,让“能人”来经营;三是放开县域内公共服务领域和一般性经营领域,按照“非法律禁止即准入”的原则,以开放市场为民营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四是加大开放力度,“引进”市场主体;五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从微观领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退出,避免采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把工作重点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启示之二: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冯家臻认为,浙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除民营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发达的专业化市场和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的建立,反过来又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市场,浙江一些地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之快,出人意料。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饮食业、旅店宾馆业、运输业、电信业、娱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浙江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促进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发现,西部有些地方政府支持修建了硬件设施较好的市场,然而“有场无市”。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没有遵循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市场时,一定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有可行性研究,不搞重复建设,避免市场间的相互冲击,造成城乡资源浪费。要尽可能吸收企业和民间资金参与市场建设。县域内市场的选址和建设,首先应考虑当地的商品生产水平,就产品质量而言,一定要做到质地优良,否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上风。从产品数量看,要有相当规模,批量太小客商采购不经济。其次,要尽可能依托和利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产销集散地修建市场,这样可收稳步发展之效。再次,要注意培育新的产销关系。研究市场需求新动向,引进新的适销对路商品,不仅要满足当地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还要设法打开外销市场,这样的市场才有生命力。此外,还要注意吸纳先进的营销方式,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等。最后,政府也应履行自己的职能,加强组织协调,提供信息服务,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强化市场管理和服务,引导外地客商来本地采购。要特别注意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的行为,为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启示之三: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冯家臻介绍,浙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除得益于民营经济、专业市场的发展外,“块块经济”(又称产业集群或产业群)成长壮大功不可没。请看以下一组资料:诸暨大唐的袜业,是中国“袜业之乡”,现有上万家企业,分布在11个相邻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这一“块块经济”,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达80个亿,占全国产量的50%。此外,闻名全国的嵊州领带群、浙东上虞市崧下镇伞具产业群、永嘉桥头镇纽扣产业群、海宁皮革、永康五金、柳市低压电器都有突出业绩。产业群不仅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被人誉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受到推崇。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境内也出现令人可喜的产业集群。据西北大学张元智副教授的调研成果,户县渭丰乡、大王镇一带,已出现一个制造果品包装纸箱的产业集群,共有企业260多家,年产纸箱约2亿多个,每年的销售额约在3亿元左右,为西安乃至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启示之四:转变观念,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精神动力 
  
冯家臻认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落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观念问题。学习浙江经验,特别要学习浙商强烈的市场意识、追求财富的冲动、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和“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取财富,必须支付成本,必须付出劳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求日子过得去,满足于“够吃论”,农闲时间只忙于打牌、搓麻、聊天、唱戏的人是绝对富不起来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