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日,有两则来自省里的消息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一是江西,从今年开始,江西省所有80个县(市)都已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是河北,从今年开始,河北省把62个产粮大县列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范围。这两则消息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省直管县改革虽然是从财政层面改起的,但它的方向却是整个行政体制层面,同时经济实力一直比较薄弱的农业大县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也一直为人所牵动。笔者以为,省直管县改革为所有的县都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而对农业大县来讲则尤其如此,加快省直管县改革的步伐应该成为所有省和所有农业大县的共识。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央明确强调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其表述为: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管县体制。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则为: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目前的省直管县改革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扩权强县,试点于1992年;一是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于2004年。据财政部数据,到目前,我国共有24个省份在近800个县(市)中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省直管县改革是扶强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可以提高县级公共财政的服务能力,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大业。众所周知,我国多少年来一直实行的是省—市—县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通道不畅和中间层次对县域经济的索取,不畅体现在资金、信息、管理等诸多层面,而索取则体现在资金和土地两个方面。推行省直管县就是要让最重要的两极———省和县之间保持通畅,同时给县公共财政的积累留下更大的空间。比如浙江的“两保两挂”政策,即确保中央两税完成和收支平衡、实行省补助和奖励与地方收入挂钩,而且省与市县实行增量“二八”分成,增收“大头”留归地方;还有江西的“八个到县”,即体制基数直接固定到县、收入计划直接下达到县、基金收入分成直接到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直接下达到县、财政结算直接办理到县、资金调度直接拨付到县、各项债务直接落实到县、财政工作直接部署到县。

  省直管县改革成果如何,笔者可举两省为例:一是浙江,浙江县域经济实力之强是有目共睹的,在全国百强县中占据了近1/3的份额,而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之好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从1992年就开始的扩权强县改革和省直管县改革;二是湖北,湖北省从2004年开始省直管县改革,湖北省的县域经济水平一直属于较弱之列,但在改革5年后的2008年,湖北县域经济逆势上扬,多项指标增速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

  省直管县改革可以使中央的惠农政策不打折扣地直达县一级,同时也有利于省一级更好地实行对农业大县的扶持,从而使农业大县逐步发展成为农业强县。农业大县绝大部分是财政穷县,这种现状不仅使农业大县领导的脸色不好看,政绩统计不硬气,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地公共服务的能力,使得城乡一体化实现起来的难度更大。但在实行省直管县后,中央的一揽子惠农政策和资金会不被截留地到达县里,而且每个省还会把本省的农业大县列为重点扶持的县份,实行多予和少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直接到县,从而为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积累创造更好的条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所有的农业大县纳入省直管县改革范围,其用意也正在于此。

  省直管县是农业大县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可惜目前各省的动作并不是很大,不大的原因可能既有农业大县自身的认识问题,同时也有省级对此问题的认识问题,省直管县是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农业大县走上农业强县的重要途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