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郝斌 王国英 王丹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9年7月,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评选揭晓,内蒙古20个旗县区榜上有名,其中连续四届保持西部百强县第3位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晋升至全国西部百强第二位,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已连续七届入围。

  千帆竞发,内蒙古一枝独秀。

  从首届评选入围8个旗县区增至20个,数字传递的信息显示:发展壮大的县域经济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

  科学决策 “后来居上”

  自秦设立郡县制以来,我国县制的建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乃邦之本,县为国之基”,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区域单位,县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第一次使用“县域”这个概念,并发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时。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县域经济”又以单独一节的形式,出现在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

  数据显示,内蒙古旗县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6%,旗县GDP已经占到全区的一半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三分之一强。显而易见,自治区旗县经济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全区整体经济。

  2001年,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对全区101个旗县调查分析后指出,当前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不快,财政收入偏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县域经济不发达,而一些原来经济发展后进地区近年来跨入全区前列,主要原因就是其重视发展县域经济。

  强区必须强县,强县才能富民。决策者的思路统一了全区的发展方向: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只有壮大农牧业特色产业,才能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只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才能借力发展县域经济;只有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四个“只有”,让“郡县治,天下安”这句话在自治区经济发展史上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作为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准格尔旗用实际行动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完美诠释。

  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准格尔旗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旗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演进为1.5:60.8:37.7,城镇化率达55%。

  和准格尔旗一样,各地立足当地优势,发挥特色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源增长点,不断增强旗县经济发展的活力。

  曾被人们视为“短腿”的自治区县域经济,悄然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入围西部百强的20个旗县中,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还没有内蒙古的席位,如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分列第37位和第54位。

  “短板加长” 百姓受益

  县域连接城乡,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全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更关乎着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平衡。

  以和林县为例,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和林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922万元增加至97.68亿元,增长了333倍;财政收入由140万元增加至11.01亿元,增长了78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3元增加至6600元,增长了104倍。在全区旗县中由位居后列上升到第15位。

  韩帅,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家乡达拉特旗昭君镇四村,偶然看到镇里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后,参加了培训。如今,一技在手的韩帅已经是当地华泰汽车公司的一名员工,成了家乡人眼中的“上班人”。在当地,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都在渐渐弱化自己的农民身份,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不断缩小。

  2008年,准格尔旗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2亿元,人均储蓄余额和人均财政收入双双突破1万元,成为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旗县。

  无论是数字的不断扩张,还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我们都能感受到,各旗县你追我赶,都在全力发动经济引擎,“焊接”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一短板。

  实际上,发展县域经济,目的就是要实现“以工辅农”、“以城带乡”,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真正破解“三农三牧”难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让群众尤其是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这是一条无法跨越的路径。这就需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帮他们“找饭碗”,抑或是为他们“造饭碗”。

  县域工业化,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 “坎儿”。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题,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因此,县域工业的发展就是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

  和林县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进入上世纪 90年代后期,和林县重新调整思路,确立“工业兴县”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开发区为主战场,以招商引资统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全局,扩大对外开放,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发展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70:10:20调整为14:60:26,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折。

  来自准格尔旗的统计数字同样令人兴奋: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达到57%,工业集中区的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达到65%以上。

  县域工业的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甜头。

  在今年中西部百强县市评选的各项指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准格尔旗的竞争力指数为“上升”,连续几届的评选中,自治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上升幅度最大。

  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发展后劲,我区的县域经济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以县域为支撑,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共促我区崛起的宏伟蓝图正在初步展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华域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