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07日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郭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但转变不是一件易事,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就更难。因为多数县域中的“五小企业”比重大,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保持经济增长的比重也很大。如此,县域经济要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等方面转变,自然就比较难。

  然而,《湖北日报》最近报道,我省宜都市在这方面却做得不错。他们在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44.79亿元,增长17.9%,而其中10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67.56亿元,增长53.4%。这可谓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一个“优雅转身”,对我省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不无范本意义。那么,他们的经验何在?笔者认为,他们转变发展方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知行合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个认知问题。就是说,要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在一时的顺境之中,更要深知经济发展存在的潜在危机。宜都作为一个县级市,早在2002年,面对年利税4000多万元的小水泥厂、1000多万元的小造纸厂、950多万元的小化肥厂在市场波动中效益下滑的情势,就认识到“五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正制约着进一步做大做强、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正是由于他们对这种潜在危机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们才立志于着眼长远,谋划转变发展方式的突围之路。而有些地方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之所以会跟着华尔街打喷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缺乏前瞻性的认知和谋划。

  当然,有认知更要有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就在于知行合一。对认知的东西不付诸行动,是一些地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淘汰落后的产业结构、投资取向、生产方式等,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举措,以及既有的经济构架、商业态势、经营模式等,都要朝着更优、更先进的方向改变。面对充满阵痛的变革,如何在眼前与长远、小局与大局之间取舍,取决于决策者的智慧与胆识。只有敢于承受阵痛,敢于舍弃一些既得利益,行动才能从功利中超脱出来。这方面宜都初步做到了。他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期,关掉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小企业,关掉的不仅仅是税收,还有令人揪心的就业,可是他们科学调整,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宜都未雨绸缪的转变之路,对正在促转变的不少地方,或许都有借鉴意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