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26日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于险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辽宁省瓦房店市在2009年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评比中,跃升至第27名,继续保持东北县域经济的龙头地位。瓦房店市勇于创新,突破传统的“城市工业”、“农村农业”城乡经济功能定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破解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唱响了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的“二人转”。

  农民转身进厂成为产业工人

  2005年,按照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和大连市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大化集团实施搬迁改造,来到瓦房店市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目前改造项目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基本到位,企业已完全进入试生产状态,完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利税7.5亿元。

  大化集团搬过来了,大连机床搬过来了,大连造船引进来了,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正在加紧建设,大项目一个接一个。瓦房店市紧紧抓住大连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将引进大机床、大化、大船这些航母型企业,加速产业集聚,加快传统支柱产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工业是瓦房店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中小企业居多的结构、小而散的生产方式一度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突破口,探索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之路。瓦房店多年来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培育了一批全国领先的航母型大企业、大项目,形成了以瓦轴集团为龙头的轴承产业集群,以大连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及临港产业配套、清洁能源、风电装备、LED光电、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基地。

  以旗舰集结舰艇群,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和链条延伸,瓦房店市规划了西郊、祝华、松木岛等21个市级和乡镇级的工业园区。这些园区着眼于发展链形专业化生产,以航母型企业为龙头,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生产关联产品的企业在园区内协作,以互为客户的专业化深加工或再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地区专业凝聚力。

  全市还有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6家,以这些企业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加工销售收入120亿元。同时,这些普遍建在农村乡镇的企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转身进厂,成为产业链上的工人,从而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

  “听着音乐生长的蔬菜不愁卖”

  3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瓦房店市炮台镇炮台村的大连市物理农业示范基地,在村民梁玉生家的大棚里,记者听到“嗡嗡”的低鸣声,梁玉生向记者介绍说:“这是声波助长仪发出的声音,在给蔬菜放音乐促进生长。”梁玉生原来在附近的一家工厂上班,村里许多人家靠大棚挣到了钱,他也动心了,去年承包了两个棚,与妻子一同管理,一个棚一年能给他带来4万元的收入。他说:“比上班自在,挣钱还多,摘完黄瓜就有人来收,现在一斤两元钱,一天能摘个几百斤。”目前,整个炮台村大约有4000多个大棚。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兽药等化学试剂,既污染环境又影响产品质量。据大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刘滨疆介绍,物理农业,是将物理学的声、磁、电、光等学科的知识和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在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同时,达到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的目的。大连市已先后推广空间电场自动防病防疫系统、磁场种子处理机、电子倍压式杀虫灯等10项产品,覆盖面积达350万亩,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5亿多元。

  瓦房店市是蔬菜温室大棚的发源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大棚,去年一年就发展现代果菜设施3.2万亩,建设规模标准小区340个,全市现代果菜设施面积达到20万亩、规模标准小区2170个。

  作为东北第一家“中国果菜无公害生产十强市”,全球超市连锁企业沃尔玛在瓦房店市设立了3个水果、葡萄、蔬菜直接采购基地。

  瓦房店是闻名中外的“苹果之乡”和国家重要的果品出口基地,2009年,全市果树栽培面积达60万亩、水果产量突破60万吨。以“驼峰牌”红富士、“东马屯牌”和“威云牌”为代表的国家名牌,畅销国内外。最好的苹果做成礼品果,每个售价达到10元。瓦房店国光苹果还获得了国光苹果农产品地理标志,是环渤海地区苹果产区的第一个地理标志。

  瓦房店的肉鸡、生猪、肉牛综合加工能力为全国县级之首。其中肉鸡屠宰能力达到年3.5亿只,明年可达4亿只,除了全部消化瓦房店市的8100万只,还带动周边地区农户从事肉鸡养殖。

  由于加工企业发达,链条完整,在瓦房店没有卖不出的水果,没有卖不出去的畜禽。最好的水果可以出口创汇,还可以包装成礼品上市,品相稍差的可以加工成罐头,最差等级的还可以加工成果汁。

  今年瓦房店提出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扶强做大水果、蔬菜、畜禽和水产优势产业,新植名特优果树5万亩;发展设施果菜3万亩、规模小区340个,果菜保护地面积达25万亩。

  城市转身向海,农民转身进城

  在瓦房店市最新的产业规划版图上,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弓箭型布局:弧形的沿海经济带如弓背一样在漫长的西部滨海路上展开,东西走向的城八线犹如一只箭,连接新老城区,并以老虎屯镇为中心节点形成崭新的城市走廊,而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在弓弦部位南北呼应。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在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新兴工业城市目标引导下,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双重机遇,瓦房店市的产业布局更加大气磅礴。新的布局突出“面海发展、全局谋划”的思路,城市重心向西部海滨迁移,工业项目向沿海经济带集聚,并突出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低碳经济,农村加速城市化步伐,农村经济突出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并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瓦房店市市委书记刘兴伟将新一轮布局简称为“两轴、一带、三园、四区”。“两轴”即以城八线为东西轴,连接新老城区,以老虎屯为中心点,规划建设新城走廊。以沈大高速公路为南北轴,辅之以哈大铁路专线、202国道、长大铁路等一级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镇,打造小城市组团;“一带”即滨海路两侧的新兴产业发展和旅游观光带;“三园”即瓦房店市西郊、祝华、松木岛三大市级工业园;“四区”即沿海经济区、东岗核电循环经济区、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军石临港物流经济区。整个规划以沿海开发带动全域城市化步伐,遵循“宜港则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发展原则,形成大规划下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城市转身向海、农民转身进城,这是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经济发展中心由背海发展逐步向沿海转移的总体趋势下,瓦房店作为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沿海区域,也将逐步形成转身向海、海陆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并将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长期以来,瓦房店市一直坚持综合平衡原则,致力于以城带乡,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以示范镇、中心镇为重点,深化小城镇建设改革,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同时,近几年来,瓦房店坚持新农村村庄规划与城市化相结合,3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近200个新农村村庄规划。

  顺应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需要,瓦房店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的重大变化就是城市中心西移。以城八线连接新老城区,以老虎屯镇中心镇为节点一路铺开,形成60公里城市走廊。规划150平方公里的西部滨海经济带,未来将至少集聚30万城市人口。新一轮总体规划,依托小城镇的特色发展,形成了以中部滨海经济区为主要的城镇空间产业布局规划,并建立了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瓦房店的城市化将走出一条工商并举和中心带动的道路,逐步实现城镇化进程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升,最终实现城镇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新城与老城、城市与乡村、产业与城镇实现了同步规划,最终实现城市在海边、园区在路边、清新空气在上边、文明和谐在身边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农村城市化,依靠的仍然是工业项目的拉动和辐射。在打造现代新兴工业城市的过程中,瓦房店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工业理念、机制和举措发展农业,走集约型特色化发展之路。目前瓦房店市除了两大市级工业园区,其它21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部摆放在乡镇,依靠乡镇的工业化带动乡镇的城市化。瓦房店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7.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8.2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就有19.3万人。在老虎屯镇,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园区内的企业不得不去外地招工。农村就业格局的急速变化,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进入楼房,成为新兴城镇的一员。

  今年瓦房店经济目标已经确立,刘兴伟说要实现“五个突破”,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