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5日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阿孜古丽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东风吹来满园春,潮起正是扬帆时。

  2002年成立的达孜工业园,眼下已经开始感受到园区用地和用工的压力。这是园区管委会之前不曾料到的“幸福的烦恼”。

  10年前,即使是对达孜县经济发展最为乐观之人,或许也不曾想到这个新兴工业园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那时,除了几家施工队在施工之外,管委会四周是地势凹凸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坡杂地。10年创业,弹指一挥间,达孜工业园已引进企业74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就有7家。2012年1至5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83.9万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达孜工业园迅猛发展的背后,积聚着达孜县加速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多年宿愿。近年来,达孜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要求,积极响应自治区“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产业升级战略,依托达孜特色优势资源,提出了“做特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新园区、新城区、新农村”三新工程,形成了“一产打造现代农业园、二产建设新型工业园、三产开发自然生态园”的良好发展格局。

  “做特一产”——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高新农业实现新突破

  发展现代农业是繁荣农牧区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现代农业的重要方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对于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适应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实际意义。

  为解决全县89.1%的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问题,达孜县委、县政府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明确提出了“做特一产”的发展战略,同时紧紧抓住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的历史机遇和江苏镇江援藏力度不断加大的有利条件,整合资金、项目、人力,大力推进“十亩户、百亩村、千亩乡镇、万亩县”的“十、百、千、万”工程,全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按照这一思路,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邦堆乡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利用5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占地2万余亩的以生产、加工、销售无公害(有机)蔬菜、花卉、瓜果、药材为主,产加销、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原特色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基地、科研基地、农牧民培训基地以及创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式运营后,项目内经济体量可达1.9亿元/年,年实现税收1200万元,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1000人以上。

  同时,为了使达孜现代农业科学、合理、快速发展,达孜县委、县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达孜现代农业园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帮助达孜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并定期指派专家赴达孜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2011年,达孜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种植的1000余栋温室大棚蔬菜,平均每栋产值在1.5—2万元,共创收1557万元,全县实现人均增收534元。经过一年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建设规划面积1000亩,呈现出快速崛起的良好态势,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今年,达孜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项目建成全部投产后,园内温室总量将达到1583栋,预计可实现创收2849.4万元,全县人均可实现增收977元。

  如今,达孜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初现雏形、初具规模,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突破,并进一步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做强二产”——建设新型工业园,工业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谈及达孜县经济“换挡加速”的“秘诀”,县委书记李忠法的话很朴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立足自身实际,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个一个破解。”

  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于达孜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快工业发展,成为补齐达孜县域经济“短板”必须求解的客观难题。

  如何补齐这块“短板”?

  筑巢引凤,是许多地方招商引资传统模式。作为拉萨市的“东大门”,达孜县有着交通便利、距市较近等区位优势。2002年9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拉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达孜县委、县政府将达孜县城以西1公里处的荒地规划为达孜工业园,由此拉开了工业园区建设的帷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李忠法说。

  10年来,达孜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做大二产”的发展思路和拉萨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扶优扶强为切入点,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步伐。园区产业的集群竞争优势逐步显现,为拉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和带动效应。创业10年,达孜工业园区已成为企业竞相投资的主阵地、政府培植稳定性税源经济的增长源、拓宽农牧民就业的主渠道。

  10年来,达孜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杂草丛生、荆棘砾石遍布的荒芜之地逐步蜕变成了生机盎然、发展势头强劲的现代化新型工业新区、首家自治区级工业园区。2011年,达孜工业园区实现销售8亿余元,税收6800余万元,解决就业1500余人。

  达孜县在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入园企业带动达孜当地农牧民创业就业。仅2011年,达孜工业园区新增农牧民就业人员714人,园区累计实现农牧民就业总人数近1500人,人均年工资收入达到1.68万元。同时,达孜工业园区还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间接带动了本县1200户种植户和2000余户养殖户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同时,江苏·拉萨展销中心也于2011年开工建设。展销中心为集产品展销、办公、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楼,建筑总面积约6963.28平方米,占地约34.5亩,总投资5000万元,这将成为推进园区建设的又一成功典范。

  “做大三产”——开发自然生态园,特色旅游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推门温馨舒适喧嚣远离,开窗鸟语花香美景咫尺。徜徉在高原乡村之间,感受雪山的“荫蔽”、草原的“滋养”,待蓝天、白云涤荡心灵后,品味清香的糌粑、沁人心脾的酥油茶,实在是养身又养心。乡村旅游总是能为游客带来人文和自然的双重享受。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成为“重头戏”,成为特色旅游业强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达孜,藏语意为“虎峰”,境内有寺庙、日追拉康14座,其中最着名的是分别建于公元7世纪和15世纪的扎耶巴寺及甘丹寺。然而,相较于自治区其他旅游大县,达孜的旅游资源优势并不明显。

  在资源并不丰富的达孜县,换个思路看旅游,天地同样宽阔。立足现有资源,达孜县再次从区位优势出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在318国道沿线桑珠林一带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度假、餐饮产业。

  为了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达孜县成立了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内引外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现有旅游休闲企业的综合服务层次和接待能力,完善服务功能。目前,已建成的休闲度假林卡共8处。与此同时,联系国内知名策划专家为达孜县策划旅游宣传品制作方案,成功申报扎耶巴寺为国家3A级景区。2011年,达孜县共接待游客19.89万人次,同比增长20.9%,实现旅游收入497.12万元,同比增长18%。

  2011年,达孜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塔杰乡巴嘎雪村“金色池塘”的旅游开发价值,并积极谋划“金色池塘”项目开发。2012年6月,“金色池塘”生态园景区开工建设。

  “金色池塘”生态园景区总投资3.6亿元,开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文化展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民俗研究、避暑度假、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科普教育、会议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具备鲜明特色、达到国家4A级旅游标准的新概念旅游基地。景区建成之后,将解决达孜当地农牧民群众2000人以上就业,进一步带动达孜地方经济的有效增长,还将进一步带动达孜旅游水平的快速提升。

  “只要找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瓶颈,一个一个地破解,就能做大共富的‘蛋糕’。真正做到富民强县,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充满信心。”李忠法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