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作者:付生 王有志 王晖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6个投资过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80家研发机构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8万元……今年以来,山东省高密市坚定科学发展步伐,统筹工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步伐,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有品质增长。

  要素集聚筑起发展高地。高端产业实力雄厚是经济富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而要实现高端产业长远发展,需要发展要素的集约集聚。高密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对涵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五大领域、总投资300多亿元的30个高新技术项目科学规划,合理摆布,形成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的五大产业板块。囊括11个大项目的装备制造板块是高新园的大块头,投资12亿元的哈吉新能源汽车项目可年产新能源汽车5万辆,6月即可投产。新能源板块以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见长,7个项目每个投资都在亿元以上,每亩投资均不低于300万元。阳光光伏产业项目建设10条年产共300兆瓦太阳能薄膜电池组件生产线,目前已投产两条,且产品成功入围国家金太阳示范项目目录。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三大板块内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或在加紧建设,或已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园已成为承载高密转型发展的新平台。2012年,高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98.4亿元、增长27.2%。

  创新孵化助力“高密智造”。科技创新是检验经济增长品质的试金石。山东省高密市抓住成功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机遇,积极搭建院士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平台,与13家高等院校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传统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技术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各类研发机构已达80家,为经济有品质增长提供了智力保障。

  惠民工程增加百姓实惠。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要想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增加百姓收入,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高密积极建立健全劳资两利、劳资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了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了3.8万元。不务虚功、不重“面子”,本着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原则,高密干了一些外人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如投资6亿多元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综合改造,铺设地下主管网100多公里,供暖面积达到46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城区供暖全覆盖;实施了第二污水处理厂提质提标和排污管网建设工程,建设了6处镇级小型污水处理厂,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万吨。此外,高密将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提高了新农合报销比例,群众受益面达到96%以上。全市适龄城乡居民参合率达到100%,“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3%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