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3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 作者:吉林省委财经办(农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 全省GDP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民营经济纳税额占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民营企业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  

 

  省委书记王儒林就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作出重要批示后,我们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以“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省内外比较分析”等方式,迅速组织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省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晚,总体上至少比广东、浙江等国内发达省份晚了10到15年。发达省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而我省在90年代末才有所动作,较快的发展则是在“十一五”之后。2006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第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2009年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2011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和企业的努力拼搏和艰苦奋斗,我省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最富创造力和最具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重要源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民营经济已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12年,我省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6万户,是2006年的2.3倍;个体工商户达到99万户,是2006年的1.3倍。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32亿元,是2006年的4.9倍;完成增加值6064亿元,是2006年的4.2倍,特别是2011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0.5%,2012年达到51%,占我省经济“半壁江山”,从数量方面已经逐步居于主体地位。

  图1.民营经济增加值与全省GDP比较

  ——民营经济对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指数”的贡献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11月,全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6539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70.7%;从业人员达到590万人,从业人员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6年的43.3%提高到72.4%;上缴税金657亿元,占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由2006年的52.7%提高到70.2%;出口创汇23.5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37.3%提高到42.1%。民营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扩大财政收入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民营经济在就业、纳税和创汇等方面贡献

  ——一批民营企业驶入规模发展的“快车道”。我省民营企业平均资本规模在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批民营企业开始沿着规模经济的轨道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省“三上”民营企业户数超过1万户,达到10354户,同比增长11%;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2493户,1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69户,5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7户。

  图3.2011年全省民营企业资本规模情况

  二、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民营经济已经成长为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这还只是在相对落后基础上的发展,是纵向比较的结果,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营经济还存在着阶段性差距,突出发展民营经济还急需破解一些突出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底气不足。民营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思想解放的尺度有多大,民营经济发展的尺度就有多大。就我省现状而言,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领导层面,发展民营经济还缺少十足的底气、强烈的心气。看台上,民营经济名正言顺,看台下,仍不乏窃窃私语,民营经济发展尚缺少观念的支撑、思想的基础和文化的底蕴。主要表现在,一是困于资源禀赋的依赖。资源禀赋使生存危机感缺乏,自然气候和地域区位使拼搏进取意识不足、创业意愿不强,安于现状、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心态根深蒂固,不敢闯、不敢试、也不愿闯、不愿试。二是困于计划体制的思想惯性。我省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最早、退出最晚、影响最深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三重三轻”(重国有轻民营、重大企业轻小微企业、重引进轻培育)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一些领导者对民营经济有成见,一些创业者对民营经济有短见,一些从业者对民营经济有偏见,社会上对民营企业的认可度低,“一公务(员),二公办,实在不行再吃民营饭”的择业倾向比较突出。三是困于商业文化的缺失。东北地区从满清开始,历经封禁、移民、殖民地和计划经济几个时期,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没有典型的商业文化发展发育期。近代以来,虽然集聚了大量移民,成为典型的移民区,但基本上属于“资源吸收型移民”,而非“资本吸收型移民”,缺少商业文化的积淀和底蕴。

  2.民营经济量小质低问题依然显著。从总体看,我省民营经济尚未走出外延发展、原料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一是总量不大,规模偏小。2011年,我省民营经济单位数仅相当于广东的22.2%,浙江的33.7%,辽宁的52.2%。我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数量47个,浙江132个,广东130个,辽宁77个,分别是我省的2.8倍、2.7倍和1.6倍。二是民营企业实力不强,转型压力大。2011年,我省民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为200万元,低于全国平均266.5万元水平,在9个对比省份中,我省仅高于黑龙江省,居第八位(详见对比报告)。我省上市民营企业16户,居9个对比省份的第八位,湖南、湖北、辽宁基本是我省的2倍,而广东、浙江分别达到226户和180户,我省与这两个经济强省差距巨大。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评选中,浙江有135户,江苏有105户,辽宁有14户、黑龙江有2户,而我省仅有1户。三是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我省民营经济大多集中在以资源初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原字号”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2012年,我省一定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8900多户,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不到500户,仅占5.6%。从品种来看,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经超过35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1∶4,而我省深加工的稻米产品不到1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仅为1∶1左右。玉米加工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比例为5:1左右,而发达国家玉米精加工比例达90%以上。

  3.民营经济政策“花多果少”。综合考察我省已经出台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可谓政策林林总总,不乏全面,不乏优惠,但难以落地生根,开幌花、不结果现象仍很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省级层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42份,其中省委、省政府文件15份,省直各部门文件27份,文件数量不比其他省份少,但是大多束之高阁,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四个缺少”,一是政策制定缺少设计性。我省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多是转发国家、中直部门的文件,靠转发文件落实上级的政策。调研中基层同志反映,这类政策有方向、没抓手,有鼓励、没细则,好听、不中用、难兑现;或者是模仿浙粤等发达省份出台的政策,忽视了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省情的差别,与浙粤等先行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目前处于由“沟底”冲向平地状态,浙粤等先行发达地区则已经在向山顶进发,简单模仿和照搬他们的政策很难在我省落实下去。二是政策宣传缺少广泛性。据抽样调查显示,我省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吉政发〔2010〕4号),只有38%的人基本了解,35%的人部分了解,27%的人不知道。三是政策内容缺乏操作性。一方面,有些政策执行的附加条件太多,如我省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政策,由于附带“需要财政拨款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信用担保、采取资产抵押和质押”等条件,使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率。有些部门解读政策不到位,配套措施出台不及时,有些部门之间政策衔接不顺畅,过于强调各自部门的权威和利益,影响了政策落实。四是政策落实缺少保障性。好的政策要有铁的制度去落实。现行的政策中,大都缺乏贯彻落实的制度保障,对政策落实不下去的责任追究不到位、惩戒威慑性不够。

  4.中小微民企要素“贫血”现象突出。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用工紧张、科技创新乏力,民营企业在要素市场上仍然面临种种窘境。其一,融资难是民企发展的最大瓶颈。对党政领导干部问卷调查显示,67.9%的基层领导干部认为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据对150户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96%的民营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据省工信厅测算,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资金有效需求1000亿元,通过银企保合作等方式实现资金供给440亿元,有560亿元资金缺口无法解决。造成这种贫血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限制多、门槛高,民营企业贷款覆盖率低。据对市场份额最高的长春市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调查,截至2011年底,其担保贷款累计覆盖的中小企业不到700家,每年服务的中小企业不到长春市中小企业数量的千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使其欲贷不能,欲罢不忍。据2011年省工信厅对省内18个县市505个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担保贷款成本达到12%~15%,小额贷款成本30%左右。其二,人才匮乏是民企素质不高的核心因素。60个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匮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各项因素中仅次于融资难的第二大因素,“招不进、留不住、培养完就走”的问题十分突出。缺少科技人才,缺少具有开创意识、市场意识、能够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高素质企业家。大多数创一代企业家素质普遍不高,财富观念比较陈旧,过于执着厂房等硬财富,对技术专利、品牌、企业信誉等软财富重视不够,工作的着力点和心思过多用于跑关系上,对企业自身管理投入精力不足,而创二代还缺乏宽容、进取的成长环境。其三,用工紧张影响企业正常运作。调研发现,我省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普工荒”,有的企业由于招不到人,看着订单不敢接,看着利润赚不到。导致用工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会成本的“两高两低”,即创业机会成本高,留守机会成本低;进来机会成本高,出去机会成本低。农民进城务工面临的不仅是不断攀升的直接成本(包括流迁费用和生活费用),更主要的是高昂的机会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情感成本)。我省农民外出创业的机会成本远远高于江浙等土地资源较少的省份,在我省西部一些地区,有的农民户均耕地达到5公顷左右,仅种植业收入就在4万元以上。对这些农民来说,月工资3000元的外出务工机会也是缺乏吸引力,也是不经济的。随着党惠农政策的实施,在家务农的机会成本不断降低,外出创业的机会成本不断被抬高,加上固有的守旧观念束缚,出现“普工荒”在所难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其实并不具备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我省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等还处于全国中游水平,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上,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这就决定了我省大多数民营企业所能提供的工资待遇、发展前景、城镇生活配套水平等与江浙粤等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对于那些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型工人来说,在我省服务于民营企业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而获得一定技能培训或经过一定的职业经历后,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再就业的机会成本又是非常低的,因此出现普工荒也是必然。四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步履维艰。省内大多数民营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既缺少自主创新产品,又缺少外部成果承接转化平台。深入分析可见,一方面我省工业化发育不足,具有技术承接能力的民营企业数量偏少;另一方面我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少。我省不乏优势科研院所和大学,不乏科技创新成果,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难,产业化更难,大量科技成果外流转化,民营企业“面对金山无饭吃”的现象十分突出。2010年我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新产品的产值率仅为5.8%,低于全国4个百分点。据对150户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76%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研究人员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技术研发的战略合作伙伴,55%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资金紧张、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困难。

  5.软环境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软肋。软环境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我省软环境几经治理,不乏成效,但民营企业出生难、长大难,做强更难的现象依然突出,优质的软环境仍是民营企业祈盼的稀缺资源。目前软环境不优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有准入,难进入。我省虽然放宽了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坚持“非禁即入”,但是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实施细则,影响民间投资的各种“门卡”仍然存在,一些领域民营企业想进进不去,一些领域民营企业就算能进去,但立足难,发展更难,最后还是被挤出来。在调研中,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二是有服务,缺效率。调研中,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现在的行政审批还是多,审批时限还是长,手续还是繁杂。据长春市有关部门的统计,企业自建厂房,需要盖65个章才能批下来。一些机构设置过杂、分工上职能不清,出现多头管理,在办事中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好。三是有减免,无“轻松”。座谈会中,一些民营企业家反映税费负担偏重。据对150户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25.3%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过重。60个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问卷调查显示,制定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是当前发展民营经济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排位仅次于融资难和人才问题。此外,一些地方的中小民营企业除承担正常的税收外,还要承担各类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费、乱处罚和行政摊派费用,一些政府部门吃拿卡要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招商引资项目的“JQK”现象也时有发生。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仍然负重前行,找不到轻松感。据对150户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7%的企业对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做法不满意。

  6.民营经济推进机制不畅。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工作机制是一对双胞胎,再好的政策也要有人去落实。有政策无机制,政策就形同虚设。与其说是现在缺少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不如说是缺少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机制。主要是缺乏“三个机制”。一是工作机制缺位。我省有“促进民营经济腾飞工作领导小组”,也有相应的成员单位,但是缺乏干部密切联系民企、服务民企的机制保障。二是监测机制缺失。我省民营经济工作部门有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部分指标统计,但是缺乏完善的统计体系和科学的统计方法,缺乏完整的动态监测,对民营经济发展动态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决策常常处于盲区。三是考核激励机制缺项。目前,全省上下还没有形成一种与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密切挂钩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还没有解决干多干少、怎么样干的问题,还没有把干部的选拔、任用与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我省连续多年开展大范围的行风测评和处长评议工作,一开始效果很好,但由于后续的测评评议结果和干部任用挂勾政策没能严格执行,好的没有得到提拔重用,排在末位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导致这些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1.大张旗鼓地营造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氛围。高度重视我省商业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大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努力实现经济文化转型。重点在三个维度推进,一是为突出发展民营经

  济“升温”。各市、县政府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重新认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对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全民创业“热身”。二是为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造势”。以各种舆论工具传播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部署、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政策,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三是为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开闸”。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组织,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能,制定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方案,集聚社会各种力量投身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来。

  2.因地制宜地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要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国家产业布局和区域比较优势,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科学选择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要在三个方向上引导民营企业的项目投资,一是资源依托型,依托本土资源发展产业是后发地区经济得以成长的先天优势,可以占据资源垄断的地位,可以获取相对较低的物流成本,可以避开先发地区的竞争优势。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在今后的较长时间内,资源依托型产业都是做大经济总量的主要平台。二是技术依托型,主要依托我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光电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关键是政府要搭建富有效率的转化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资本的联姻,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三是支柱产业依托型,主要依托我省汽车、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从根本上解决汽车产业本土配套能力不强,化工产业下游产业过短的问题。此外,要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门卡”,切实让民营企业涉足各种非禁领域,给民营企业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3.不折不扣地让民营经济政策落地生根。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政策是支撑,关键在落实。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实效的本土化民营经济政策。力避政策的复制性,着力政策的创新性,突出政策的操作性,要让民营经济政策开鲜花、结实果。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对既有政策梳理评估,由综合协调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有政策梳理,并进行实施效果评估,找出政策不落实的主要症结。二是进行政策整合设计,在政策梳理评估的基础上,由综合部门牵头,提出政策整合方案。在把握民营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省情实际,着力整合政策资源,消解政策摩擦,形成政策合力。三是严格实施政策落实督查制度,由监察部门负责,严查政策实施中的中阻现象、不作为现象,以及权力寻租行为。

  4.千方百计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渴求。重点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融资、人才、用工和创新能力等难题。一是优化融资环境。认识和把握金融资本运行规律,尊重金融企业理性,在满足金融企业盈利目标、降低运营风险的前提下,调动金融企业进入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财政支持资金重点用于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金融企业经营费用补贴和风险化解方面,最大限度地创造资金市场的乘数效应。推动银行面向创业个体的金融业务创新,在全面推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业务的同时,加大力度实施人参等特色产业预期收益担保贷款试点,破解创业个体的资金困境;积极探索以纳税额为限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贷款制度创新,创造适合中小微企业需要的多种金融产品。二是实施民营经济人才工程。积极鼓励机关、科研单位、大学和事业单位的人才以兼职、挂职、全职的身份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留足自选空间;以多种方式支持大学生、研究生进入民营经济领域创业;人才管理部门要以多种形式营造企业家市场,加快建立民营企业家培训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多种规格的职业教育,为民营经济提供充足的技能型劳动力资源,并将我省办成职业教育强省。四是深入贯彻落实王儒林书记在全省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用好用足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中的各项政策,在构建民企研发平台,民企与大学、科研院所对接平台,产学研合作立项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分享政策等重要方面尽快实现大的突破。

  5.不遗余力地将软环境做成硬资源。软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是引进和创造资源的资源。优质的软环境是资本和人才的“吸收器”,恶劣的软环境是资本和人才的“驱逐舰”。在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中,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不做婆婆做保姆”、“不刮秋风送春雨”的服务理念,以优质的软环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软环境建设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无为而治”,只要企业经营依法合规,就不要有任何打扰。坚决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评比、乱检查,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追究责任。二是“有为服务”,只要企业有困难求助,就要倾全力解决。坚决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简化行政流程,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切实让企业心平气顺。

  6.扎扎实实地构建民营经济的推进机制。要突出建立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机制,一是党委部门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原则,各级党委部门要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消解部门摩擦,凝聚部门合力,把握民营经济发展方向,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做好民营经济发展重大决策。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监测机制。统计部门要完善民营经济统计制度,丰富民营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为宏观决策提供翔实依据;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专项统计和对成长型民营企业的直报监控,建立协调有序的省、市、县民营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网络,客观及时反映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协会要建立行业统计制度,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提供行业发展数据。三是民营经济推进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要把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纳入对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业绩考核评价和省直部门工作责任目标考核,要做到责任到位,落实到人,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民营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广大民众参与的民营经济发展评价机制。把民营企业认不认可,老百姓看不看好,作为干部任用提升、部门绩效考核的基本门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