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上大学,政府来埋单”。这种新鲜事,在福建省可不再是新闻。福建省有关部门日前刚刚下发通知:从今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每年培养2000名具有涉农专科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培养1万名具有中职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学费全免。这种针对农民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
“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是福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项重大创新。今年4月,来自全省各地的2000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已成为首期学历教育大专班的学员,正在接受为期3年的培训。
近年来,福建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力度大、创新多,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成效显着,走出一条福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之路。
既有专项资金投入,也有健全机制做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新探索、新工作,涉及到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必须要上下重视,齐心协力,多部门联合行动,当作一件大事来做。”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提升职业农民的素质,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来做保证,并配以完善的政策制度。福建省委、省政府今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龙岩市的漳平市、永定县和长汀县,都是农业部去年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为了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福建省农办积极为试点县争取多部门支持。去年和今年,龙岩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由市农办牵头,市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农科所、农校等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多部门力量,共同研究推进试点工作。两年来龙岩市财政共投入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启动了“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补助1.2万名农民进入农业大中专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今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200万元,三年后每年投入将达到6600万元。
有了资金,还要制度和机制来保障。龙岩市建立了月报制度、季度会商制度和不定期巡查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
三个试点县还围绕认定标准及条件、认定程序、培育机制、保障措施、准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制定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确保试点工作制度健全、有章可循。
现在,龙岩市在着重推进三个国家级试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引导辖区内其他4个县(区),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及财力状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型职业农民从试点先行,开始全面铺开。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思路
“除了原有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今年福建省还启动了‘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打破传统观念,选送一批农民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实现免试入学、免费学习,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实现创新,创新了职业农民的培训思路。”福建省委农办主任张立先介绍。
首批入学的2000名大专学员是从福建省园艺、畜牧、水产、林业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当中层层选拔出来的,具有中专或高中以上的学历。而中专学历教育则围绕县域农业产业布局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培训。大专学历教育还从农村选送学员参加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教育,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福建省从“学历教育”向“产业教育”转变,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首期大专班教学删减了英语、高等数学等实用性不强的传统基础类课程,增加了农民实际生产经营中急需了解掌握的知识。今年7月,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对虾养殖专业户杨惠龙因台风袭击损失较严重,他按照信贷实务课程农村信用社业务员指导的方法,从龙海市信用社贷到钱,重新开始养殖。他感慨:“课程为我解答了很多贷款融资上的问题,太实用了。”
在教学方式上,学校避开农忙合理安排集中面授的时间,同时邀请生产一线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福建农林大学还为经济管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班举办了“新农民”论坛,由17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民合作社理事长讲述各自困难,邀请专家、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开展案例教学。
为了延伸、拓展学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素质提升工程还实现了交流互动平台的创新。学员们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互动交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水产养殖的学员在学习期间认识了培育鱼苗、经营饲料等领域的学员,交流接洽达成了供需协议,成了合作伙伴。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几所学校比比皆是。
此外,素质提升工程还强化对学员的培育帮扶,通过把参加学历教育的学员名单报送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推动相关单位及时与学员对接,享受金融政策方面的服务。目前,福建省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分别研究出台了两份金融扶持文件。在信贷规模、客户准入、融资额度、利率定价、担保要求等方面予以倾斜。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仅茶叶班中就有六位同学新获得农村信用社贷款共计113万元。
首批职业农民获认定,政策扶持将继续给力
长汀县河田镇农民傅木清是“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现在他又有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头衔。今年6月,长汀县、永定县、漳平市的238名农民领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成为了福建省首批领证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怎么认定?在去年初,三个试点县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确定了1500多名培育对象,并建立培育档案,跟踪培育过程。从今年5月起,在培育对象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按照各自的认定管理办法,经过严格考核,最终认定238名。
“这些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不是终身制的,我们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若出现违法行为或不接受管理服务、不按要求参加培训等情况,经研究给予劝退,取消资格。”张立先说,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金融、土地、财政、保险、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7个方面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
“规模化种地最犯愁的是资金问题,农民身份在贷款方面受限制,过去需要资金我只能东拼西凑,现在有扶持政策,可就好了。看来,要当就当职业农民。”傅木清说,根据长汀县的政策,受认定后,一旦他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资金贷款,可以从县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贷款“担保基金”里,给予担保贷款,贷款10万元以内(含)给予贴息补贴,贴息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年息)的50%给予补贴。另外,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能享受各级已出台的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外,当年流转300亩以上土地且连续流转3年的,每亩补助50元;新增土地流转合同在两年以上的,当年再给予每亩30元的一次性补助,以当年土地租赁合同的面积和年限为依据,每户补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等。
据了解,目前三个试点县各投入100多万元组建新型职业农民担保基金,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优化担保程序,通过“五户联保”等方式,优先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的贷款予以担保贴息,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扩大产业规模。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并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紧密结合,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让农民有学历、有技术,让种地务农更有尊严。”张立先表示。
据悉,福建省农办已着手与省人社厅、民政厅等单位,就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进行接洽,出台针对性的学员培育专门政策,力争在制度扶持上有所突破。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平南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生力军
“今年早造,合作社计划种植1000亩丝香水稻,全年收入目标是150多万元。”平南县职业农民戴史东信心满满地说道。去年,戴史东的常满种植专业合作社产粮900吨,纯收入200多万元 【详细】
[兴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突出重点促发展
近日,兴安县新型职业农民评审委员会组织召开了认定评审专家组会议,对2014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400名学员的评审材料进行调查核实评定后,为他们颁发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详细】
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柳州创新模式传技能
柳州市是我区3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市之一。该市积极探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相结合,与实施农业项目相结合,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大力推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详细】
我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一年综述
律师有律师资格证,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从今年起,广西的农民也拥有自己的“工作证”了。 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称谓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而进入公众视野。2014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当年,我区根据农业部的部署,推动农民“培训”向“培育”转型 【详细】
[田阳县]为新型职业农民“充电”
3月9日至13日,田阳县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训班第三期培训在该县委党校进行,这是由县农业局主办,县委党校承办的新一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来自全县10个乡镇从事果蔬等产业的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共318人参加培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