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上)
编者按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我省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借鉴产业集聚区的经验,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在全国首创了农业产业化集群,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蹚出了河南特色。河南的农业经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11月底,国家农业部有关部门到河南进行专题调研。专家们称赞:“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上的重大创新。”
为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河南农业快速发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我省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历程,总结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以期推动河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中原农业的新版图上,农业产业化集群无疑是“抢眼”的一笔:12大类139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同全省星罗棋布的180个产业集聚区相映生辉,共同集聚着建设富强河南、推动中原崛起的核心力量。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始终把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过不懈的探索,河南找到了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在释放农业生产力方面,发挥出了远比修一条渠、打一眼井、建一座水库更大的威力。
探索:产粮大省的“粮食革命”
河南是小麦大省,却没能诞生全国最大的面粉企业;是大豆的主产省,餐桌上摆的却是外地的豆瓣酱。
“这样不行,不能老做原粮省,没前途。”业内人士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粮食加工成面粉、再到食品,每公斤增值3-10倍。专家们预测,河南若将每年输出的200亿斤原粮,加工成食品后向外输出,可增加800亿元的产值,并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饼干、方便面、速冻食品;从玉米到饲料,再到畜牧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制品,粮食在不断“旅行”中升值十几倍、几十倍是不争的事实。
让粮食“旅行”,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粮大省河南,发起了一场“粮食革命”。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国家小麦生产、良种繁育基地,永城市是“粮食革命”的第一批实践者。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产粮不卖粮”,意思是不向外地销售原粮,而是以面粉加工为主,延伸多条产业链。
面粉加工会产生麸皮,于是有了饲料加工业;有了饲料,养殖业也跟着兴旺起来;养殖业的兴旺,又带动肉制品加工业的发达。就这样,永城市小麦深加工的产业链不仅越拉越长,而且产生了“裂变”,由此形成的粮食、肉类、酒品三大精深加工业成了当地响当当的特色产业。
行走在中原大地,各地围绕优势资源打造的农产品加工业已经遍地开花、随处可见。郑州的乳制品、信阳的茶产业、漯河的食品加工、南阳的中药材、三门峡的果蔬产业、驻马店的油脂业等,正在显示着蓬勃生机。
有专家指出,这场由“粮食革命”引发的产业转型,不但带动了粮食和其他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还通过原料供给、生产、销售、物流等系统的建立,使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大大提高了城镇吸引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嬗变: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勃兴,为河南农业的壮大注入了强心剂。但也一直受到几个瓶颈问题的困扰:大而不强,80%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产业链不健全,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附加值不高。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的阶段。”不少专家认为,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的需要,农业大省需要另辟蹊径,蹚一条新路子。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上亿人口的农业大省,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决不可寄望于继续依靠传统模式维系粗放式增长;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就能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结合起来,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2年春节刚过,省政府下发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指导意见,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擂响战鼓。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指导意见如此阐释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化集群,影响不止于农业。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产业不断集聚,人口与资本也不断向产业区集中,有利于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
省委、省政府挥动如椽巨笔,绘就了一幅12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完善用地政策、落实用电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对外开放、强化人才培养,对集群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两年来,各地农业产业化集群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省政府从中择出在地域和空间上高度聚集、近年发展最快的139家农业产业化集群,认定为2013年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转型:河南农业从“大”到“优”
“河南农业的体量已经很大了,当前着重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做优’。”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如是说。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一头牛也许只是牛肉;而在专业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眼中,牛毛、牛皮、牛肉、牛骨、牛角,处处是宝。仅仅牛皮,就能揭下20多层,层层都能出效益。
“一头牛牵进去,一辆宝马开出来”。河南农业期待着从“大”到“优”、从低效益变为高附加值、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脱胎换骨的改变。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为河南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深”。不靠卖原粮致富,靠“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全省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400多万吨,农产品就地转化,意味着有更多的利润和就业机会留在了本地。
“大”。集群内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大块头”企业越来越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2972家,超10亿元的173家,超50亿元的15家,超100亿元的5家。
“高”。依靠高科技点石成金,传统农业也能“高端大气上档次”。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投入研发资金13.2亿元,研发新产品达2156个。用茶叶生产的茶多酚胶囊、用香菇制成的香菇糖片,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消费市场的宠儿。
转型发展,让河南农业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在全省经济大盘子中的分量也日渐加重: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近30%,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农民们不看宏观数据,但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收入的增加:集群中各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330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50%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90亿元,户均增收2179元。
更加可观的是,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推动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倍速增长,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培育了一大批有生力量。目前,全省集群内各经营组织达5.13万家,其中专业合作社4.49万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00多家。
刚刚闭幕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我省将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全年新建20个以上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
农业,从此将摆脱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廉价”和“土气”,摇身变为“高富帅”,成为“富强河南”的强大推动器!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农业技术员给村民传授葡萄管理技术
正值春节,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时,大新县下雷镇仁爱村岜倖屯请来农业技术员给村民传授葡萄管理技术。该屯葡萄基地共120亩,于2013年在该县民族局扶持下,通过土地“小块并大块&rdqu 【详细】
那佐苗族乡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水平双提升
西林县那佐苗族乡以“促农增收”为突破口,紧紧围绕“4个产业”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烤烟、优质水果、油茶、林下经济等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初步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 【详细】
江西建立市县乡土地流转中心 壮大农业企业
去年,江西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尽管如此,总体上农业依然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进一步解决农业农村存在的不足,今年1月17日,江西省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升级的意 【详细】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三个导向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三个导向: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