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2日 来源:河南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聚焦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上)

  编者按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我省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借鉴产业集聚区的经验,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在全国首创了农业产业化集群,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蹚出了河南特色。河南的农业经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11月底,国家农业部有关部门到河南进行专题调研。专家们称赞:“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上的重大创新。”

  为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河南农业快速发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我省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历程,总结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以期推动河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中原农业的新版图上,农业产业化集群无疑是“抢眼”的一笔:12大类139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同全省星罗棋布的180个产业集聚区相映生辉,共同集聚着建设富强河南、推动中原崛起的核心力量。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始终把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过不懈的探索,河南找到了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在释放农业生产力方面,发挥出了远比修一条渠、打一眼井、建一座水库更大的威力。

  探索:产粮大省的“粮食革命”

  河南是小麦大省,却没能诞生全国最大的面粉企业;是大豆的主产省,餐桌上摆的却是外地的豆瓣酱。

  “这样不行,不能老做原粮省,没前途。”业内人士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粮食加工成面粉、再到食品,每公斤增值3-10倍。专家们预测,河南若将每年输出的200亿斤原粮,加工成食品后向外输出,可增加800亿元的产值,并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饼干、方便面、速冻食品;从玉米到饲料,再到畜牧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制品,粮食在不断“旅行”中升值十几倍、几十倍是不争的事实。

  让粮食“旅行”,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粮大省河南,发起了一场“粮食革命”。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国家小麦生产、良种繁育基地,永城市是“粮食革命”的第一批实践者。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产粮不卖粮”,意思是不向外地销售原粮,而是以面粉加工为主,延伸多条产业链。

  面粉加工会产生麸皮,于是有了饲料加工业;有了饲料,养殖业也跟着兴旺起来;养殖业的兴旺,又带动肉制品加工业的发达。就这样,永城市小麦深加工的产业链不仅越拉越长,而且产生了“裂变”,由此形成的粮食、肉类、酒品三大精深加工业成了当地响当当的特色产业。

  行走在中原大地,各地围绕优势资源打造的农产品加工业已经遍地开花、随处可见。郑州的乳制品、信阳的茶产业、漯河的食品加工、南阳的中药材、三门峡的果蔬产业、驻马店的油脂业等,正在显示着蓬勃生机。

  有专家指出,这场由“粮食革命”引发的产业转型,不但带动了粮食和其他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还通过原料供给、生产、销售、物流等系统的建立,使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大大提高了城镇吸引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嬗变: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勃兴,为河南农业的壮大注入了强心剂。但也一直受到几个瓶颈问题的困扰:大而不强,80%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产业链不健全,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附加值不高。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的阶段。”不少专家认为,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的需要,农业大省需要另辟蹊径,蹚一条新路子。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上亿人口的农业大省,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决不可寄望于继续依靠传统模式维系粗放式增长;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就能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结合起来,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2年春节刚过,省政府下发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指导意见,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擂响战鼓。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指导意见如此阐释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化集群,影响不止于农业。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产业不断集聚,人口与资本也不断向产业区集中,有利于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

  省委、省政府挥动如椽巨笔,绘就了一幅12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完善用地政策、落实用电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对外开放、强化人才培养,对集群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两年来,各地农业产业化集群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省政府从中择出在地域和空间上高度聚集、近年发展最快的139家农业产业化集群,认定为2013年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转型:河南农业从“大”到“优”

  “河南农业的体量已经很大了,当前着重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做优’。”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如是说。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一头牛也许只是牛肉;而在专业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眼中,牛毛、牛皮、牛肉、牛骨、牛角,处处是宝。仅仅牛皮,就能揭下20多层,层层都能出效益。

  “一头牛牵进去,一辆宝马开出来”。河南农业期待着从“大”到“优”、从低效益变为高附加值、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脱胎换骨的改变。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为河南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深”。不靠卖原粮致富,靠“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全省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400多万吨,农产品就地转化,意味着有更多的利润和就业机会留在了本地。

  “大”。集群内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大块头”企业越来越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2972家,超10亿元的173家,超50亿元的15家,超100亿元的5家。

  “高”。依靠高科技点石成金,传统农业也能“高端大气上档次”。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投入研发资金13.2亿元,研发新产品达2156个。用茶叶生产的茶多酚胶囊、用香菇制成的香菇糖片,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消费市场的宠儿。

  转型发展,让河南农业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在全省经济大盘子中的分量也日渐加重: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近30%,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农民们不看宏观数据,但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收入的增加:集群中各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330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50%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90亿元,户均增收2179元。

  更加可观的是,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推动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倍速增长,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培育了一大批有生力量。目前,全省集群内各经营组织达5.13万家,其中专业合作社4.49万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00多家。

  刚刚闭幕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我省将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全年新建20个以上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

  农业,从此将摆脱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廉价”和“土气”,摇身变为“高富帅”,成为“富强河南”的强大推动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