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4日 来源:科技部网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何让集中在城市的人才、技术等科技资源,走出科研“殿堂”,走向农村经济建设的一线战场,是农村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应运而生。

  一、基本情况

  为切实解决“一缺人才、二缺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瓶颈问题,辽宁省自2007年起创造性地开展了科技特派团、特派组、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 “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实施过程中,辽宁省积极改革管理机制,让科技人员“下得去”;努力找准切入点,让走向农村的科技“用得着”;积极建立长效机制,让已下去的科技人员“留得住”;切实推动农民成为技术应用主体,让科技在广大农村“推得开”。辽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共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团38个、科技特派组206个、引导5000余名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已累计培养农民技术员超过1.4万人,全省平均每村有1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构建起了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2013年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团下派工作,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坚持以发展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区)派出科技特派团,确保科技特派团既“用得着”又“推得开”,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国家项目有效实施。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团基地建设,真正实现科技人员既“下得去”又“留得住”。

  围绕国家富民强县专项实施,新派出8个省级科技特派团,分别是:沈阳农业大学驻西丰县梅花鹿团、驻新民市设施农业团,大连海洋大学驻凌海市海参团,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驻彰武县肉牛团,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驻朝阳县大枣团,辽东学院和省果树所驻凤城市小浆果团,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驻开原市彩叶苗木团,营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驻营口老边区海参团。目前新派科技特派团都已与相关县区对接并派驻人员,所实施项目进展顺利。

  为了更好地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在新派的科技特派团中,辽宁创新工作模式,鼓励科技特派团与当地种养殖大户共同投资,合作创办基地,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示范推广作用得到有效加强。如:辽东学院和省果树所组成的蓝莓科技特派团,与当地蓝莓大户一起创办了“丹东市伟鹏蓝莓科技有限公司”,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已建成10个暖棚和14个冷棚,同步引进十年生大树栽种,现已全部结果。目前基地科研办公用房、冷库等已基本建成,大量的蓝莓新品种引种和栽培试验也在展开。

  在科技特派团基地建设方面,已在省农科院驻凌源花卉基地、驻北镇设施蔬菜基地、驻北票辣椒基地,沈阳农业大学驻新民设施蔬菜基地,中科院生态所驻清原林下经济基地,中国农科院果树所驻绥中果树基地等7个省级科技特派团基地,陆续建成集科研、教学、创收为一体,企业化经营的科技特派团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

  (二)下派科技特派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充分调研并和各市科技局沟通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审,依据辽宁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及各县(市)区的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确定了40个科技特派组,分别下派至涉及农产品(000061)深加工、设施农业高效栽培、家禽安全饲养等领域的4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科技龙头企业创建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改造新工艺,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辽宁辉山乳业集团通过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共同建立辽宁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创造了辉山校企联手共创现代奶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科技特派组的支撑下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被列为省技术创新型龙头企业,9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100多亿。在龙头企业创建过程中,辉山集团先后与德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家一流公司合作,引进乳清粉脱盐组合工艺及成套设备、隧道式奶牛养殖成套设备、奶酪加工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乳铁蛋白提取加工技术及配套设备、奶牛发情监测系统及配套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开发了脱盐乳清粉、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一系列新产品。

  2013年,辽宁省农科院驻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科技特派组,为企业开发新产品12个、推广新技术8项。推广面积达到28.4万亩以上,带动农户23.8万户,亩实现增收4800元以上。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为农民直接增收24360万元,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187个。2013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250万元,实现净利润3819万元。

  (三)深入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举办了第13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先后在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东学院、辽宁医学院等10所省内涉农高等院校、院所开设了水田、旱田、果树、蔬菜、榛子、食用菌、小浆果、牛羊饲养、养蚕、家禽、养猪、毛皮动物饲养、设施农业、园林花木、林木种苗、林下经济、农资经营等17个专业。第13期培训班总计培训学员1630人,目前已累计培养农民技术员14000多人。

  开设了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首届高级研修班班长王永刚组织创建的农民超市已开设4家示范店,农民超市在产品销售上,形成了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和农社对接等多种模式,目前已和3家高校、1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20多个宾馆饭店建立合作关系。下一步拟成立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协会,把全省农民技术员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以合作社为基础,在全省每个乡镇创建一所农民学校,为每个农民学校培养3-5名农民讲师,使农民学校成为上联农民超市,下联普通农民的桥梁与纽带,传递市场需求,传播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赋予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永远的生命力。

  为了提高在农村工作大学生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科技创业及带领农民致富能力,2013年辽宁启动了农村青年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班对农村科技特派行动进一步深化,延伸和创新了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与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共同构成了辽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三、2014年工作重点

  继续创新工作方式,深化工作内涵,推动农村科技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是加大特派团基地建设。科技特派团基地,经过几年来建设,大多已初具规模,但仍需各项资源跟进投入,巩固和完善已取得成果。要做好已下派的科技特派团的跟踪和服务工作,加强调研,及时掌握科技特派团科的工作动态,协调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建立供需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利益纽带,真正打造一支不走的科技特派团。

  二是大力扶持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发展。以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和涉农县(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导向,重点支持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产业链完整,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打造行业排头兵。

  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技术员实效性教学。在继续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工作基础上,注重农民学员特点,增大实习课时,走进田间地头,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农民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针对农民企业家和青年农民创业需求,借鉴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经验,采用实例教学方式开展培训,强化案例分析讲解和课堂讨论,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为学员毕业后管理企业和开展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