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1日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李银 薛凯 闫起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问题,贵州省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从2012年6月起,拟筹资1600亿元,用9年时间将20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拔掉“穷根”。 在刚刚闭幕的贵州省“两会”上传出好消息:生态移民工程初见成效,已累计搬迁15万人,原本脱贫无望的深山区群众在搬迁后全部脱贫。

  200万扶贫生态移民超过三峡工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月亮山深处,有一个叫摆拉村的苗族村寨,是榕江县计划乡最偏远贫困的寨子,从乡到村只通一条盘山泥土路,沿途可见村民赖以生存的“腰带田”,每层梯田只有一尺多宽。

  摆拉村村委会主任吴宏民告诉记者,村里有250多户人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00多元,交通靠摩托,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就靠“腰带田”种点粮食。他说,这些年扶贫用了不少办法,但因为条件太差,怎么也扶不起来,“不搬出去,别说小康,连脱贫都看不到希望!”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这是贵州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也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最大短板。”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主任付贵林告诉记者,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山里的贫困”,必须“跳出深山找出路”。

  据《贵州扶贫生态移民规划(2012-2020)》,到2020年,贵州将建成1041个集中安置点,对全省47.7万户204.3万人实施搬迁,移民总人数将超过三峡工程,安置地以小城镇、产业园区为主。

  “只要能从山里出来,就会有出路”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后,大部分摆拉村村民搬进了榕江县城的移民安置点丰乐小区。小区安置了来自深山区的390多户、2000多移民。记者在小区看到,移民住房是五六层的住宅楼,广场、绿地、道路、路灯等设施齐全。摆拉村党支部书记潘永祥告诉记者,村民们从深山老林“一脚踏进”县城,都很高兴,进城那天,大家吹了一晚的芦笙。

  记者从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办了解到,总体上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截至2013年底,全省已完成15万余人搬迁入住工作,2014年,全省将再搬迁4.26万户15万人。

  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建设主要采取了“自建 统建”“农户自筹政府补助”的模式。政府补助标准为人均2万元,其中,1.2万元为住房建设补助,主要整合中央和省级资金;0.8万元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担。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堕却乡的移民安置点选在集镇上,因为移民的搬入,集镇新开辟了一条街道。记者在移民毛二平的新家看到,他家共有两层,有150多平方米,一层是门面房。毛二平告诉记者:“没有想到政府能帮我们搬出来,虽然建房要花不少钱,但是,就是借钱我也要搬出来。以前住在山上跑运输,信息少,货源少,搬下来这大半年,我天天在外跑活,每个月能挣万把元。只要能从山里出来,就一定会有出路!”

  随着移民安置房的陆续竣工,贵州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推动移民搬迁、就业就学、公共配套、社会保障等工作。如铜仁市采取每户配备一个门面房或摊位、确保有一人就业、有一个孩子能免费就读职业技术院校、每年拿出1000万元购买公益岗位,确保移民“能就业、稳得住”。

  “群众拔穷根、生态得保护”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深入实施,这一工程逐步显现出“群众拔穷根、生态得保护”的多赢效益。

  铜仁市江口县双江镇窍湾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依托县城,一期安置了来自怀丰村的167户村民。对于县城里的新生活,移民杨勇军告诉记者,他还比较适应,村里很多人在县城“找到了新活路”,只要勤快一点就比在山里收入高。

  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认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在减贫方面效果明显,通过将移民集中安置在城镇或工业园区,仅房产这一项,就可显著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进入城镇后,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付贵林介绍说,贵州省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生活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把农民从生态功能脆弱区搬迁出来,对修复生态意义更大。通过山区农户“梯次搬迁”,实行“搬二剩一”,也可有效减缓当地的生态压力。

  刚刚闭幕的贵州省“两会”传出消息,下一步,贵州省将加大扶贫开发投入,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农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