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1日 来源:云南省移民开发局 作者:李犁 张宁 武跃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导读: 一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把德宏大地唱得恬静又动人。如今,那弯弯的江水上,一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龙江水电站正积蓄着千千万万的能量,给世居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新希望。在宏大工程的背后,有广大移民给予的理解和支持,有广大移民工作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探访水电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安置情况,日前,记者走进了芒市、陇川、瑞丽等地的移民安置点。  

  移民表演民族歌舞 

  一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把德宏大地唱得恬静又动人。如今,那弯弯的江水上,一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龙江水电站正积蓄着千千万万的能量,给世居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新希望。在宏大工程的背后,有广大移民给予的理解和支持,有广大移民工作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探访水电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安置情况,日前,记者走进了芒市、陇川、瑞丽等地的移民安置点。

  陇川县勐约乡瓦幕村委会埋桑坝移民新村建设“美丽家园” 

  埋桑村移民正在升国旗 

  初冬,德宏大地仍显葱茏。11月17日清晨,记者驱车穿过薄雾笼罩的陇川坝子,顺电站工程在建公路盘山而上1个多小时,来到位于县城东部连绵起伏的帮瓦山深处的勐约乡瓦幕村委会,参加埋桑坝移民新村落成庆典仪式。

  刚走到寨门口,记者就被一群跳着欢快目瑙纵歌的景颇族青年男女所吸引。喝下甘甜的迎宾米酒,走到移民新村文化活动广场,记者很快融入景颇族移民群众欢快的庆典氛围中。

  “今天,我们全寨人都聚拢来了,大家很高兴,庆贺我们移民新村顺利落成。”在一群帮忙洗菜、做饭的妇女中,记者见到一脸笑容的景颇族妇女李木诺。她对记者说:“成为龙江电站库区移民后,我们一家6口人告别了多年的杈杈房,从江边后靠安置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这对老一辈的家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政府还给我们家补偿了2亩水田、3亩旱地,另外,每人每年还能得到600元的生活补助,生活上没得问题。加上我们在山上种植的20亩甘蔗地,一年还能收入三四万元,娃娃上学、老人看病的钱也有了。”

  瓦幕村支书何鹏是一位黑脸大汉,在寨子里很有威信。他向记者介绍说:“埋桑坝村的景颇族群众过去历经了几次大的迁徙,大多散居在龙江畔的山坡上。由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大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2008年龙江电站移民工程实施后,129户景颇群众全部成为移民。为了支持国家电站建设,大家克服诸多困难和长期的生活习惯,配合政府的移民搬迁工作,勇敢地迈向新生活。除外迁外,其中有29户选择了后靠安置,建设移民新村。今天,移民新村终于全部建成,景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移民新村,移民家家户户住上了整洁明亮的新瓦房,房前屋后芭蕉飘香,蔬菜油绿。寨子内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把宁静的山寨与远处电站库区美丽的“高峡平湖”连接在了一起。

  “房子比原来好了,交通比过去方便了,我们的好日子开始了,埋桑坝今天的变化,抵得上过去50年的发展。”50岁出头的景颇汉子董成堵提起现在的新生活眉开眼笑。

  由于库区水位抬高了,水面直达移民新村山坡脚。很有经济头脑的老董投资28万元买了2条铁皮船,在江边各个寨子间搞起了摆渡。“现在从埋桑坝到乡政府走水路只需1小时就到啦。沿岸各村寨每5天就有一个街子,坐船每人收10元。一年下来,我家的收入还是可观的,嘿嘿……”

  龙江水电站枢纽工程是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是龙江流域规划中7个梯级电站的最后一级,工程建设涉及德宏州3个县市、8个乡镇、21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规划芒市、陇川两县(市)需要搬迁的移民共843户3733人,生产安置4068人。

  “一个移民安置点建设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工程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子”州移民开发局局长杨世彪说。

  为确保移民工作顺利开展,德宏州政府成立了龙江电站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从水利、建设、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州、县移民局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站在移民的角度设身处地从长远发展考虑,积极引导移民选择理想的安置方式,创新了移民搬迁“三靠近、两方便、五统一”原则:一是在移民安置点选择方面,结合民族文化特点,坚持“靠近集镇、靠近生产用地、靠近交通沿线”、“方便上学、方便就医”原则,科学选择安置点,确保移民在生产生活条件上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二是在移民安置点和移民住房规划、设计、建设方面,结合移民的民族习俗,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管理、统一建房招标预决算价格,统一建房质量标准,统一验收标准”原则,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统一规划移民安置点及宅基地面积、菜地面积、道路宽度和通达度、沼气设置、给排水和供电设施、牲畜饲养和文化活动场所。在移民建房时,坚持自建为主,统建为辅、群众参与的做法,设计多套不同结构、不同造型、不同价位的住房图纸供移民选择。同时,成立监督管理小组,做好各方面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移民安置点建设按质按时完成。加强移民资金管理,及时补偿兑现资金,确保移民安置工作操作阳光与透明。

  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能安居、安心。

 

  陇川县景罕镇移民安置点约岛坝村打造“和谐社区”  

  移民新村已成为移民们的美丽新家园 

  约岛坝,一个有着浓郁景颇色彩的名字,一个曾经在热区勐约居住的寨子,如今悄然屹立在景罕镇巍峨的大青村旁,掩映在婀娜多姿的傣家凤尾竹下。

  约岛坝的移民来自于龙江西岸边勐约乡营盘村委会约岛村民小组。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持龙江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61户景颇族、德昂族同胞“舍小家,为大家”,于2008年5月从大山深处的原有居住地,外迁到了大坝平川之地约岛坝。

  新的移民安置点,背靠景色秀丽的山林,章凤到城子公路从村前笔直而过,距景罕镇政府驻地仅5公里。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水源清洁,雨量充足。

  来到新的安置点后,村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经济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麦、甘蔗等。由于坝区土地肥沃,田地开阔,农民种地用上了机耕,劳动力减少了,投入产出增加了。景颇妇女汤木果说:“过去在山上广种薄收,现在种一亩地的收入比过去种2亩地的收入还要高。”去年,移民新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2200元,比移民前翻了一番多。

  约岛坝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灵活自然,错落有致。农户住宅体现了实用、美观。村内通行顺畅,家家建有卫生厕所,户户使用沼气。每户居民居住用地为500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300平方米,菜地200平方米。在新村单体设计中,着重考虑了建筑风格的民族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村民对记者说:“夜晚出门,道路平坦、宽敞,路灯通明,用不着打手电筒啦。”

  村内,有功能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占地0.278公顷。这里是村民实施管理、学习、娱乐的场所。每到农闲和傍晚,活动中心总会传出鼓乐声声、欢歌笑语,篮球场上约岛村移民和周边村寨的友谊赛常常吸引着当地的村民,健身器械场地上,男女老幼齐上阵其乐融融。

  环境好了,人心拢了,移民群众追求文明生活的要求也更高了。为了搞好村容村貌,建设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移民们特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公约。每户村民房前屋后及道路要做好无垃圾、无污水、无乱堆乱放,坚持每天至少打扫一次卫生。过去没听说过垃圾桶,如今被整齐地摆在了村中道路边。

  从去年开始,约岛坝村小组开展了先进户评选活动。共评选卫生先进户2户、养猪先进户2户、玉米种植先进户2户、甘蔗种植先进户2户,烤烟种植先进户2户,水稻种植先进户2户。通过评选,以及全体村民表决方式最终确定先进户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监督。活动吸引了全村群众的热情参与。

  如今,在约岛坝移民新村,一个比学赶超、乡风文明的风气正在兴起。移民新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景象。

  村民小组理事会理事长石勒用对记者说:“过去村民曾担心搬出来后生活会不如原来,搬到坝子后,交通通达了,收入增加了,娃娃上学、老人就医方便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好了,眼界和思维也在改变。现在,白给钱叫大家搬回去谁也不会动心。”

 

  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自然村——芒市风平镇龙昌移民新村培育“种养产业”  

  移民饲养竹鼠  

  移民局工作人员指导移民开展种植 

  移民董存诗近来特别忙。又要饲养8头猪,又要到石斛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管理刚出苗的2亩石斛。

  在董存诗家的石斛钢架大棚内,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现在的市场价,1公斤石斛可卖850元至1000元,种1亩石斛第一年可收入10多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第二年收入可达到20多万元,第三年就可达30多万元。我家种植的2亩石斛,过不了几年,真能成为‘摇钱草’啦!”

  在市移民部门和供销社的帮助下,龙昌移民新村参加石斛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移民已有12户。合作社按照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的运作模式,把石斛产业逐步做大了起来。

  龙昌移民新村是龙江上游弄另水电站工程移民外迁安置点,共有200户720人,是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自然村。村民小组中80%以上为阿昌族。

  为尽快提高移民移出后的生产技能,帮助移民适应安置区生产生活环境,确保移民农业生产稳步增长,龙昌移民村建成后,芒市各级部门以水库后期扶持政策为重要支撑,结合全市种植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从人力、资金、项目、技术上开展扶持。

  5年来,全市移民、农业、科技、职业院校等部门和单位齐心协力,通过现场讲授、实地参观、专业辅导等方式,共举办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移民34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石斛、咖啡、坚果、橡胶、核桃等林果种植技术、茶叶种植加工和养殖知识等培训。

  通过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使绝大多数移民基本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拓宽了就业门路。为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阿昌族移民养猪致富带头人马有定,是弄另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第一批搬迁移民。搬迁后他积极参加芒市移民局举办的移民技能培训,学习养殖种植知识和技术。掌握技术后,他向移民村附近的芒波村傣族群众租用1.5亩土地,利用所学的建筑知识和技术,设计建盖了500平方米的猪圈和200多平方米的饲料加工房。2008年3月在移民部门的扶持下购进了第一批猪,猪场正式运营。

  5年来共出栏肥猪、仔猪1600多头,年收入达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龙昌移民村马有琴、马有飞姐弟俩于2010年建起了占地近2亩的养猪场,两年来出栏肥猪达200多头。2011年龙昌移民村王平家也建起了占地1亩的养猪场,养猪规模上100头。现在,龙昌移民家家户户都发展家庭养猪,养猪上20头的有好几户。

  当人们问马有定致富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表示,主要得益于移民部门给予的扶持。他说:“只要勤勤恳恳劳动,移民也能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今,在重点户带头人的示范和带领下,龙昌移民新村出现了大批咖啡、坚果、石斛、橡胶、核桃等经济林果种植专业户和猪、牛养殖专业户。阿昌族移民逐步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希望之路。

  陇川县景罕镇勐约栋移民新村增强“组织建设”  

  用美酒欢迎客人 

  勐约栋移民新村是2007年2月开工建设的。刚搬到新坝区时,21户景颇族村民很不习惯,思想波动大。

  如何让移民既“搬出来”,又“稳下来”,还能“富起来”在县移民部门的指导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推选公认的优秀人才进入村领导班子,带头发展经济,形成一支“支部带党员、党员带村民”共同发展的先锋团队。

  2009年5月,勐约栋村民小组党支部挂牌成立,随着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党支部建立了自己的活动阵地,并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党员干部担当起了群众的领头人,凝聚了人心。10名党员不等不靠,积极行动,完善村小组各种组织机构,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如组建了妇女、老年、青年、调解、治保、卫生等组织,职责明确,千方百计为移民排忧解难。如,联系当地学校,帮助村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同时,还组织当地学生与移民子女结成学习帮扶对子等,让移民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把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主要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和“培养脱贫致富党员带头人”活动。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移民新村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培训等,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素质和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

  村支书普勒业率先作出榜样,带头开办了麻竹加工厂,承包了农贸市场,2010年麻竹加工一项纯收入就达到27万元,带动周边560多名群众增收。党员汤杨古烤起了景颇“小锅酒”,张勒栽学习搞起了杉木、西南桦种植,董炮约贷款购买汽车跑起了客运……全村上下形成了党员带头创业,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气象。

  村党支部还把推进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禁毒防艾、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评星晋级争三百”和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开展“政策法规进村、发展项目进村、文明新风进村、便民服务进村、维稳措施进村和排忧解难到户、民情恳谈到户、科技知识到户、致富措施到户、移风易俗到户”的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针对景颇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村党支部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党建活动。一是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场所,筹措资金建盖了面积29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和一个篮球场,为群众开展学习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提供了平台;二是组建民间文艺演出队伍,把能歌善舞的群众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时节和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

  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激发了村民争先创优热情。村里每年组织村民开“十星级文明户”、“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村民的责任意识、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村邻里和谐,治安稳定,多年无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现象发生。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中组部、中宣部及省委、州委领导多次到勐约栋调研指导,勐约栋移民新村先后获得“红旗飘飘工程试点村”、“禁毒防艾村民理事会先进村”、“优秀妇女之家”等诸多荣誉称号,被多家媒体称赞为“飘扬在边境线上的一面旗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