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浙江省与农业部签署了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协议,浙江省将用三年时间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两减三基本”,是农业部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农业生产能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实现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及废弃农膜有效回收处理。
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性投入,对于减少病虫害,稳产增产有着显著的作用,而随之带来的环境危害与负担也逐渐显现,浙江省签署的这份协议,不啻于是浙江农业发展的一道绿色军令状,如何保证农业的效益,同时又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日前记者来到浙江,带您一起一探究竟。
“三级循环”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在自行消纳的同时,还变身成能源
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龙丰村,杜国祥可是名人,他和他的吉祥生态家庭农场上过《新闻联播》,是当地生态农业的典范。
吉祥生态农村是一家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有猪舍面积5000平方米,毛竹种植基地100亩,苗木种植基地50亩,果园与牧草套种基地100亩。杜国祥告诉记者,农场实现生态循环的关键就是1000米雨污分流管网。雨水直排,污水进入收集池,经三级沉淀的沼液通过多级管网对果树进行喷灌,这样既可以防病治虫,还节省了农药。据介绍,这种养殖污染循环利用模式一年产生直接效益26.5万元,其中节约化肥成本7.5万元,节约人工成本3万元,节约饲料成本10万元。
这种在生产主体内部消纳农业废弃物,并转化为资源的循环,叫做“生产主体小循环”,而“区域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则把变废为宝的技术用到了极致。
自黄浦江上漂死猪事件后,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成为了摆在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因运而生。
龙游县在全国首创了生猪统一保险与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散养户或规模厂有病死猪,首先会由村保洁员统一收集并登记,存放在小型冷库,然后由病死动物专用收集车运送到无害化处理中心,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会上门定损,认定理赔,并经农户、畜牧部门、保险公司、无害化处理中心四方签字确认。病死猪经高温炭化,部分热能回收利用,做成生物质炭可用作燃料和土壤改良剂等,实现了以废治废,清洁生产。而保险联动则从源头杜绝了养殖户随意丢弃病死猪或流入非法加工销售渠道的漏洞。
县畜牧局局长林海虎告诉记者,生猪的保费是27元一头,其中养殖户自交保费4.05元,其余有中央、省、县三级财政负担,理赔时按病死猪的长度计算,从30元到600元不等,对于养殖户来说,并没有负担。在规模化的示范园和示范区,这种“中循环”的综合效益尤其明显,而且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和公共食品卫生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
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龙游县“大循环”的核心,经理詹素根向记者详细讲解了“开启”的大循环:公司10辆槽罐车,定期收集全县规模猪场30万头生猪产生的粪尿,发酵进行沼气发电,并进入国家电网,生产的有机肥对县域种植业基地进行配送,这样形成了全县“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大循环。浙江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陈良伟介绍,为了鼓励这种生态循环利用的模式,省里争取了资金对沼气发电并网进行补贴,将企业卖电的价格从一度电0.76元提高到了1.1元,可见补贴力度之大。
通过这三级循环,农业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利用,变成了资源,即实现了清洁生产,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同时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整体构建了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化肥减量,农药减施,不仅减轻了环境负担,更为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探索新路径
在杭州市萧山区,上世纪90年代围钱塘江造出了大量良田,舒兰农业有限公司的叶菜、瓜果种植基地就在这里,500亩叶菜、300亩瓜果、300亩鱼塘,就近填满了杭州人的菜篮子。
公司总经理沈玉兴拉着我们看他家的秸秆残菜堆棚,一台“变形金刚”连着传送带,正把残菜吞吐出来。秸秆和残菜通过分类粉碎,被送到太阳能发酵房进行厌氧堆沤发酵,产生的有机质制成育苗基质。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与从附近养殖场收集猪粪调配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为公司提供电能,沼液沉淀后,用于蔬菜基地肥水喷灌和田间灌溉。
2014年,这一整套系统产生沼液3285吨,“我家的800亩蔬菜瓜果只用沼液喷灌,节省了以前每亩50公斤的化肥用量,农药只打一次,同时通过种植牵牛花、万寿菊等进行生物防治。”沈玉兴说。舒兰公司的这一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系统产值就达到了102.95万元。
同属于杭州的富阳市盛产杨梅、葡萄等特色水果。自2006年开始按照精准化理念推广配方肥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富阳东魁杨梅专业合作社,针对杨梅需钾量大的特点,将原来普通复混肥调整为适合杨梅的专用配方肥,养分钾上调10个百分点,单一磷下调10个百分点。杨梅的果实糖度提高了,售价比一般农户每公斤高出了10元。精准化理念将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20%~35%,提高到40~80%,肥料投入却减少了5%。
近年来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从源头上堵住对地表径流的污染,农业生产就不能再走简单粗暴施用化肥、农药的老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量农药或采用新型防虫害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生态环境提出的要求。为此浙江省农业厅编制了《浙江省农业水环境治理36计》,每一计都是根据当地小环境设计出的科学治污减排的做法。
按照浙江省签下的“军令状”,到2017年,全省高效环保农药普及率达到85%,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氮肥使用量减少6%,加快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全省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
美丽乡村创建,既是生产的绿色化,也是乡村环境的人文化、和谐化,是乡村生活的品质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仅关乎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关于生长期间的农民生活的福祉。美丽乡村起步于清洁田园,农民的美好生活就在这一方绿水青山间。
说起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起步很早。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将村庄环境整治纳入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2008年,安吉县率先试点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风貌。
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是一个以竹林为主的典型山区村,从主干道驱车驶入小村,道路两旁是丛丛密密的竹林,满眼都是葱茏绿色。全村247户,857人,道路硬化、亮化、彩化早就完成,自来水网实现了全覆盖。村中的环境卫生已经建立了长效机制,居民日常生活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4%,农村垃圾也进行分类处理。村里环境好了,村民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马家村有一座“农民数字电影院”,这是村里老人和孩子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农村的环境好了,收益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农村居民,在三大产业“接二连三”的今天,清洁田园也吸引了工商资本前来挖掘商机。
在安吉县递铺镇横山坞村,这里是山水灵峰休闲农业观光园的所在地。项目负责人胡爱琴说,五年之前就看到了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休闲农业的商机,通过土地流转了3000亩作为长期规划,目前已经建成了1500亩核心区。核心区分为水果、花木种植区、农耕体验区、会展度假区等。“我们的农耕参与性体验项目非常受游客的欢迎,城里的家长带着孩子开车来,让孩子看看不同植物的形态,有的在这认领一颗桃树,定期来剪枝打理,到结果的时候,孩子们就能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胡爱琴说。目前,该项目预计年利润1000万元,亩产增效1000元。
“浙江省人均耕地不足0.5亩,资源短缺与生态约束下,倒逼我们必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说。以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在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兴农美田园”,以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中引领“安全放心美生活”,理念先行,而改变就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记者何烨)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北京今年计划建生态清洁小流域38条
明日本市将对刚制定的《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进行最终表决,表决通过后颁布实施。 【详细】
广西生态要素再审视:长寿元素丰 富硒农业兴
大自然十分眷顾北回归线横贯的这片红土地,像这样的富硒土壤,大面积连片占据贵港市大部分国土。勤劳而聪慧的贵港农业人深知硒之稀,先后建立起20多个富硒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抱团开发出水稻、茶叶、淮山、马蹄、畜禽等多种富硒农产品,让无形元素变成有形产业,长寿之硒 【详细】
金秀六顺屯:群策群力共建生态家园
5月12日,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六顺屯一大早就人声鼎沸,村民们纷纷拿起扫帚、铁锹等工具清扫自家庭院,然后又一起打扫房前屋后、村屯巷道以及村场周边的生活垃圾,清除路边的杂草,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详细】
[田林县]创新发展举措 推进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今年,田林县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边吃边,靠天发展,靠人改变”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大力推进旧州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计划集中力量种植芒果、油茶、八渡笋、珍贵树种、用材林等各20万亩 【详细】
[环江县]采取“六重”举措 规划生态移民5万人
5月25日,记者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发改局获悉,该县规划到2020年,将5万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扶贫成本高地区的困难群众易地搬迁。其中最大的安置工程“毛南家园”项目已于年初开工,目前正紧张进行,一期工程安置移民5000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