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旅兴农,以农助旅,把握规律,精准扶贫,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新途径,通过板块化布局、区域化联动、集合式推进、差异化发展,初步形成了红色带动型、景区辐射型、通道景观型、城郊休闲型、农业观光型、养生保健型等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省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447个,农家乐9115户,带动农民就业9.45万人,乡村旅游消费年收入达46.5亿元。
一是大力实施红色带动型扶贫。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着力塑造红色文化主题形象,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革命老区群众在参与红色旅游服务中增加收入。全省立足会宁会师旧址、迭部天险腊子口、宕昌哈达铺、华池南梁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遗址,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5个,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5个。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7个,争取国家投资5000万元。会宁县围绕“打红色牌,把会宁建成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目标,打造以会师旧址、长征胜利景园两个经典红色景区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名城,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连续四年过百万人次,红色旅游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县旅游接待人数从2004年的近10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14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0.25亿元增长到近10亿元。华池县加大投入,精心打造南梁红色景区,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旅游形象。两当县以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发动的“两当起义”为重点,加快两当兵变纪念馆、两当兵变遗址改造建设步伐,提升景区接待能力,促进旅游业持续升温。2014年全省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153.12万人次,同比增长7.6 %;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9.58亿元,同比增长10.1%。红色旅游吸纳当地群众直接就业6709人,间接就业3.46万人。
二是大力实施景区辐射型扶贫。全省围绕建设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的“235”100个景区体系,把景区周边村落作为承接大景区休闲、观光和民俗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纳入总体规划,统筹布局,重点扶持发展为大景区服务的民俗村、农家乐和特色旅游商品,以景区至依托城镇沿线的旅游风景线为重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布局新农村、新型城镇化、休闲农业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观光林果业。目前全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体系建设中,共涉及乡镇76个,行政村302个,人口总数达40万。目前,有10个大景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已上报省政府,8个大景区已完成建设性规划。嘉峪关、酒泉等6个市已依托大景区组建了旅游开发公司。截止5月底,大景区在建旅游项目146个,总投资844.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7.1亿元。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数字展示中心、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等一批大项目已建成运营。
三是大力实施通道景观型扶贫。依托我省精品丝路、黄河风情等主题品牌线路和交通干线,发挥过往游客流量大的优势,在高速公路主要出入口规划建设游客换乘中心,增设通往主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出口,设立醒目标志,建设道路景观带,积极促进通道景观型乡村旅游发展。目前,一批通道景观型旅游村镇应运而生,平凉崆峒镇、天水麦积镇、定西凤翔镇、庆阳太白镇等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平凉市崆峒镇寨子街村依托312国道和精品丝路、华夏寻根、中医药养生等旅游线路,积极培育发展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全村已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22户,从业农民820人,年接待游客45.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3742万元,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从业农民人均收入4.5万多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农民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四是大力实施城郊休闲型扶贫。结合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城郊乡镇的旅游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开展以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市县财政同比例配套补助资金,集中建设了150个城郊美丽乡村。涌现出了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王家坪村、定西市通渭县宋堡民俗村、临夏州康乐县莲麓镇足古川村等一批年接待游客20万以上、综合收入1000万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12000元以上的旅游示范村,形成了一镇一特色、一村一景观的发展局面。兰州市什川镇依托城镇近郊优势和世界第一古梨园资源,大力发展梨花观赏、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皮筏冲浪、池塘垂钓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目前,仅该镇上车村休闲观光农业区域面积达1.2万亩,旅游经营户393户,直接从业人员1000余人,去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达到6260元,其中旅游经营收入4640元,占总收入的74%。
五是大力实施农业观光型扶贫。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村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风光441处,民族特色活动57种,乡土特色手工艺品及文化艺术品151种,独特的乡村传统劳作方式34种,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比赛77种,民间节会、庙会165项。围绕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农产品采摘等观赏体验产品,初步形成了胡杨林、橄榄油、油菜花、葡萄酒、临泽小枣、静宁苹果、敦煌李广杏、定西中药材等乡村旅游品牌。着力挖掘皮影、傩舞、社火、乞巧节、太平鼓、河西宝卷、陇东秦腔、农耕食文化活态传承等乡村民俗体验产品,建设乡村风情园、博览园、生态园,提升了农特产品和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来,全省共创建了麦积区、敦煌市、金塔县、永靖县5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等1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天水九华山生态农业实验场(澎海娱乐园)等7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张掖金色风光休闲游线路获农业部“2014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佳精品线路”称号,民乐县扁都口油菜花被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10大油菜花景观”,秦安县何湾桃花被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10大桃花景观”。
六是大力实施养生保健型扶贫。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生态环境多样、中医药文化历史厚重,是国家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2013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陇东南地区为全国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我省以此为契机,编制完成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围绕“七大基地、六大工程、八大系列产品、五条精品线路”,重点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拓宽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目前,全省有52个景区(点)为游客提供养生保健产品,整体带动20多个县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天水市筹资3.8亿元规划建设中医药生态旅游区。庆阳市庆城县打造岐黄文化品牌,建设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已建成占地50亩、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定西市着力打造“中国药都”品牌,加快建设中医药养生农家庄园、中医药种植旅游生态园、温泉疗养中心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园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体系。2013年至2014年,全省安排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共计46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补助,有力地带动了贫困县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唐毓流到富川、昭平、平桂调研扶贫开发工作
6月25日至26日,市委副书记唐毓流到富川瑶族自治县、昭平县、平桂管理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详细】
[德保县]扶贫开发实现“五大突破”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启动以来,德保县以49个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公共服务、精准帮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详细】
三江县: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近日,计划投资3亿元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富安家园”,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举行主体工程开工仪式。 【详细】
习近平: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新华社贵阳6月1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 【详细】
彭清华赴贵州出席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并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6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出席并发言。会前,彭清华专程到贵州省毕节市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