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1日 来源:安徽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我省继去年首次取消对限制开发区域的贫困县GDP考核之后,今年取消贫困县全部GDP考核,新考核办法紧扣与扶贫开发紧密关联的指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些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警惕,如少数地方 “年年扶贫年年贫”“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戴穷帽子过富日子”等。这些不正常现象,既折射了少数贫困地区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也与扶贫开发考核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 “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能否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评价能否“精确制导”。不以GDP论英雄,而按脱贫比高下,既是改革扶贫开发机制的创新之举,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

  多年来,我国对贫困地区的考核一样以GDP论英雄。从理论上讲,GDP增长代表经济实力增强,将带动扶贫开发,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偏僻山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这些地方先天不足、欠账很多、基础薄弱,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这是由贫困地区的客观条件和发展阶段决定的。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简单考核GDP,对贫困地区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扶贫开发如果急于求成,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在GDP至上的错误导向下,少数贫困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有意无意把扶贫开发这个“主业”当作“副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把扶贫资金挪作他用,实施非扶贫项目以提高GDP;有的不惜破坏环境,盲目搞开发、拼命上项目;有的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更有甚者寅吃卯粮、透支未来。虽然一时把GDP搞上去了,但大多数群众没有得到实惠,困难群体依然困难。

  古语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考核导向上的一点偏差,都会导致施政目标“跑偏”,扶贫开发工作已有教训。我国扶贫开发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管理体制。以什么指挥棒引导“县抓落实”,决定着扶贫开发的实际成效。实践表明,只有卸下贫困县的GDP考核包袱,聚焦扶贫开发工作导向,才能从源头上纠正发展与扶贫的偏差,实现“扶县”与“扶民”的统一。

  不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要GDP,更不是不抓发展。对贫困地区来说,脱贫是最大的发展,致富是最大的民生。在我省新的考核办法中,专门设置了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本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率等指标,同时在与减贫脱贫紧密关联的指标设置上加大分值权重。这些重要调整,有利于引导贫困地区干部转变工作思路,扑下身子真扶贫,确保“精准扶贫”落到“点”上、扎到“根”上。

  扶贫开发工作越往后越难,越要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集中精力啃 “硬骨头”。坚持长远谋划与眼前解困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与推动扶贫攻坚相结合,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才能彻底改变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