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6日 来源:湖北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之一,其覆盖程度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求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三农”问题再次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北省政府迅速行动,以“金融惠农”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工作,为“十二五”实现科学式、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再添动力。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深入调研,与涉农政府部门、知名专家探讨,制定了湖北省“十二五”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规划纲要,并于2011年5月下发,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部门配合,经济金融为主体、社会各界全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

  今年是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实施近5年来,我省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产品供给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金融服务“三农”覆盖面迅速扩大,金融惠农强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信用提级、金融提质、经济提速的综合效应,湖北正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信用高地”和“资金洼地”。

  重基础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上世纪90年代,国有商业银行涌起一股农村网点撤并潮,许多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取、存钱困难。

  全覆盖工程从解决农户实际困难入手,将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由“一行三局”协同发力,引导金融机构网点、金融服务和支付基础设施向村组同步下沉,优先满足农村最常用、最迫切的金融服务。

  涉农金融机构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用行动证明了担当:“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新增县域及以下地区银行网点389家,其中,农行、邮储银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约占五成,工、中、建等其它国有大行网点占三成以上,其余由汉口银行、湖北银行、武汉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少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贡献。主力涉农金融机构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分别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农商行改制与“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增强了资本实力,下沉了业务权限。小贷公司作为开展信贷业务的补充金融机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5年来,全省县域小贷公司共新增177家。

  保险、证券等机构网点也在同步下沉。“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县域级以下农村保险服务网点447个,村级“三农”保险服务点2万余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村级协保员人数达到2万多人,为全面推进“三农”保险创造了基础条件;县域证券网点新增19家,为“三农”主体参与证券、期货等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农村支付设备也随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同步增长,截至2015年6月,全省县域及以下地区转账电话共布设166546台,平均每村6.65台,较2010年末增加3.36台/村;县域地区ATM数量达到17267台,较2010年末翻了2倍多。

  建平台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省“十二五”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涉及面广、目标众多,为全面实现规划目标,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各成员单位积极搭建平台,协同开展专项工作。

  如何将基础金融服务进一步送入村组,践行金融服务“普惠”的宗旨2012年,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推广“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建设”。这种依托转账电话、POS机等支付设备,设立在超市、农资站等站点,由商业银行负责选点、培训并监督的平台服务模式,既能实现小额取现、账户查询、公共事业费用代缴等基础功能,又能因规范化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得到了各地政府、各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

  目前,全省共建成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3.48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1.3个。截至2015年6月,全省县域及以下地区转账电话较2010年增长了94.59%,POS机数量也激增25倍。依托联系点建设,全省顺利解决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名副其实的“村村通”、“全覆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则是其中最紧跟农业生产发展形势的特色工作。2014年,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省农业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的意见》,指导全省县域内迅速建立起了由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四家涉农金融机构“一对一”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金融服务的支持体系。目前,全省已建立涵盖约2万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动态数据库,并基本实现了入库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早春行”活动是近年来我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供需有效对接的年度金融盛会。“十二五”期间,“早春行”主题开始摆脱清一色的城市化建设主题,向涉农领域迈进,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力量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流向“三农”领域,强化了银农对接。5年来,“早春行”活动共组织签约7227亿元,到位资金6036亿元,年度综合履约率高达84%。

  “县域贷存比”是全覆盖工程中一项反映县域信贷投入水平且急需提升的硬指标,全覆盖领导小组构建了对各地政府、金融机构“两手抓”的考核激励机制。在按季开展对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考核与通报基础上,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还对达标法人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方面实施一揽子优惠政策,多地政府也制定实施了相应奖补政策,进一步发挥了奖惩机制效果。全省县域信贷投放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6月,全省县域贷款余额5395.02亿元,较2010年增加3075.45亿元,增长132.59%;县域贷存比43.42%,较2010年末提高2.03个百分点。

  抓关键 提升农村信贷投入水平

  全覆盖工程将提升农村信贷服务水平作为关键环节,农村信贷投入问题中需求旺盛与投入不足并存的怪象,症结就在于“三农”主体的天生弱质性及其潜在信贷风险。

  借着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东风,省级成员单位、各地政府及基层金融机构全力配合,积极探索盘活农村生产要素资源、担保、联保、设立涉农风险基金等多途增信路径,打造出了仙桃“富迪模式”、竹山“移民+后扶资金担保”、钟祥“惠农创业贷”、随州“菇农贷”等一系列品牌创新,有效破解了“三农”主体融资难题。

  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产权抵押,就等于盘活了农村体量最庞大的生产要素。在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中,全覆盖工作平台为省农业厅、省林业厅、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构建了有效的沟通及配合推进工作模式,为全省实现2015完成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工作创造了先天优势。

  目前,全省已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872个,市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15个;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已成为全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典范。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7.89亿元,同比增长4.3%;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15.3亿元,同比增长67.9%。

  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为“三农”主体增信,也能成倍撬动银行信贷资源,做到“四两拨千金”。襄阳市、阳新县等地已由财政出资设立了“农业/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按比例放大至贷款额度。十堰市已借助2700万元风险基金成功推动了银行机构发放“助农贷”、“扶贫贷”2.52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建设银行“助保贷”产品、邮储银行“助农贷”等一系列“助”字头金融创新产品在全省迅速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全省各县市也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现探索出农业产业链融资、合作社联保、活物抵押等有效增信方式。2015年,全省又统一推广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进一步借助保险保障功能为“三农”主体增信,黄石市、鄂州市、天门市已试点发放该类贷款460万、300万和150万元。借助各类创新,全省涉农信贷投入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6月,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6824.76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了3839.65亿,增长了128.63%;占各项贷款比重25.62%,较2010年末提升了5.62个百分点。

  优环境 改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湖北省十来年的信用环境建设之路表明,信用建设是金融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石。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同样重视构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意识先行。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与信贷条件进行挂钩的做法,从正面直接、生动的向广大农户传达了“信用生钱”的理念,进行了有效的信用宣传,同时也催生出竹山“星级农户贷”、浠水“星级示范农户贷”等信用挂钩信贷创新。依托最深入村组的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金融知识宣传栏上墙、宣传册上柜,农村基础金融操作知识以点带面地得到了长期化推广与普及。此外,英山、嘉鱼等地还成功办起了农民金融知识夜校。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已培育信用乡镇1018个,占比97%;信用村20705个,占比74%。

  在企业信用培植方面,如今更注重中小、小微企业的支持与培植,一是推广了“审批+培植”信贷工作模式,将信贷客户培植工作由审批前延伸到审批后,实行“一企一策”。二是鼓励县域金融机构专设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将小微企业审批权限及服务重心下移,提升小微企业审批效率及信贷服务水平。2014年末,全省已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客户1.4万户,其中当年新增700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也较年初增长了57%,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43个百分点。信用社区建设也将完成转型的农村社区同步纳入创建与评定,紧跟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社区的信用建设与金融扶弱。

  后记

  “三农”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之一,其覆盖程度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是在金融领域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年来,通过实施《湖北省“十二五”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我省金融服务“三农”覆盖面迅速扩大,金融惠农强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信用提级、金融提质、经济提速的可喜局面。

  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现代农业发展更有支撑,经济结构调整更有成果;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扩大内需战略更顺利地实施;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农村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更加巩固。

  服务平台 日益完善

  柴湖:建设普惠金融示范区

  近年来,为配合国家“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省级黄梅小池开放开发战略及柴湖“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全省金融部门共同为来凤县、黄梅小池镇以及大柴湖地区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支付服务、金融生态建设等全方位的金融配套支持。

  柴湖镇是湖北省新农金试点地区,我省提出了“四化”建设目标,即:信用知识普及化、农村资源资本化、担保方式多元化和金融服务便利化,旨在将其打造成普惠金融服务示范区和社会信用建设示范区,顺利实现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

  截至2015年6月末,柴湖开发区共注入财政资金4500万元,支持辖内金融机构开发出了“财湖贷”、“柴湖振兴惠农创业贷”等信贷创新模式,各项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6.66%和28.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55和14.46个百分点。截至5月末,ATM、POS机和转账电话数分别为13台、26台和314部,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共建成64个,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建成了“大柴湖信用信息网”,共录入1.6万户农户、45家专业合作社、15家企业和2个家庭农场的基础信息。

  黄石:创新推进主办行制度

  黄石市以建立信息对称、信用培育、信贷投放的农村金融分层服务体系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制度先行,试点推动。及时出台了《关于印发黄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明确以辖内农业经济较集中的阳新县作为先行试点地区。

  组织辖内两家支行、四家主办行及三家村镇银行成立了工作专班,进行工作部署。各涉农银行结合支农贷款分户数据名单,逐一开展信用信息采集和建档工作。对全市2043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编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电子档案”,按照“做强一批、培植一批、突破一批、关注一批、淘汰一批”的总体工作思路,分别建立主办行关系。

  鄂州:“金网”联“新网”建设金融服务点

  鄂州市将建设银行的“金网”(金融服务网)与供销合作社的“新网”(新农村现代经营流通服务网)有机联结,以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业务代办网点,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操作平台,创新推出了“银行卡+供销网点+手机支付”的“裕农通”金融惠农服务方式,把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切实打造成了能实现存取款、缴费、转账、刷卡消费等金融业务的“村口银行”。

  市政府金融办、市供销社、市建行联合下发《依托供销开展助农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基本目标、项目运作模式等方面对“裕农通”金融惠农服务方式进行了规范。

  金融创新 亮点纷呈

  通城:“两权”抵押激活沉睡资产

  为满足近年来农村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快速增长,通城县充分结合农村产权特点,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住房小产权“两权”抵押贷款。

  农村信贷需求不断增加,而农户的住房多为集体土地所有制无法正常抵押,对此,通城信用社与司法部门对抵押物权属、限制等具体问题深入沟通,最终采用对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司法公证的形式办理抵押,得到了农户的积极响应。

  襄阳:风险补偿金为企业融资增信

  襄阳市出台了《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了“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市政府出资900万元,等额拨付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财政按1:2的出资比例分别配套不低于200万元,形成总额不低于27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

  基金实行封闭运行、动态管理、专款专用,对已确认本金损失的农户及涉农小微企业农业生产经营贷款,政府和受偿银行各自承担贷款本金净损失的50%。

  竹溪:七条措施推进金融扶贫

  竹溪县按照省金融扶贫示范县创建要求,制定出台七条措施形成《竹溪县争创“金融扶贫示范县”实施方案》,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增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实力;明确信贷投放重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信贷管理,提升支农支小质效,积极进行试点;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扶贫环境;借助政府增信平台,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严格标准加强监管,建立扶贫信贷风险防控体系。

  京山:活物抵押盘活特色产业

  京山县农业银行和农商行积极探索种养殖物“活体”浮动资产抵押贷款方式,以畜牧水产业作为试行养殖活物浮动资产抵押贷款的突破口,可盘活畜牧水产业最终活体产品收入50%的潜在资金需求,化解整个产业抵押物缺乏贷款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的矛盾,促进畜牧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目前,活物抵押的品种正由温室乌龟抵押向鸡、猪、兔、甲鱼等养殖品种领域扩展;活物抵押的范围正由养殖行业逐步向种植行业等其他领域逐步推广延伸。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