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9日 来源:华商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县域崛起

  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经济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是全省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来源。2014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9460.05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3.5%。

  县域生产总值对全省平均贡献率近60%

  2006年-2013年,县域生产总值基本上保持一年增加1000亿的速度,由2294.29亿元增至8791.02亿元,增长3.8倍,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3.4倍。七年间,县域生产总值对全省的平均贡献率近60%;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县域是全省工业化重要基地。县域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128.1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084.24亿元,增长4.5倍,明显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3.6倍的水平。七年间,县域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的平均贡献率超过70%。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3.9%增加到67.7%,比重提高13.8个百分点。

  县域园区发展迅速。县域工业园区2013年达到156个,营业收入较2007年增长3倍多。全省的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冶金建材产业、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等配套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域经济对全省实体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城市。

  74个知名城镇助推全省城镇化快速发展

  目前,全省形成了神木、兴平、户县、靖边、韩城、三原、城固、勉县、华阴、凤翔等十个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上的县城。

  近年来,我省通过城园结合、产城融合等多种方式,建设35个重点示范镇、31个文化旅游名镇和8个沿渭河优美小城镇,助推全省城镇化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城镇化率52.57%,但仍有近五分之三的县(市)镇化率达不到40%。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依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宝通认为,要把全省43个重点县城当作城市来规划、来建设,把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当作县域副中心来打造,建成样本,示范引领全省发展。

  2014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9324.42亿元,占全省的52.7%,其中县域历来是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2011年-2013年,我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701.87亿元增加到3736.17亿元,增长1.4倍。三年间,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全省的贡献率达到50.3%。

  “十强县”名单多年不变 城乡差距弱端在县域

  2014年陕西省“十强县”依然为“老面孔”,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蝉联前三,高陵县(现为高陵区)、吴起县、韩城市、彬县、志丹县、凤县、兴平市紧随其后。

  2014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为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秦都区。“十强县”、“五强区”名单多年不变,凸显出全省城乡差距、贫富不均的弱端主要在县域。

  2013年,全省连片特困地区覆盖60个县区,所涉及的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总人口的69.9%。主要表现为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集中、享受公共服务少。城乡收入差距在陕南23个县表现尤为明显,其中有20个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陕南要挖掘山水矿产等资源

  陕南和陕北53个县(区),国家贫困县就达35个,既面临加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同时又受到资源环境保护的约束。特别是陕南县域发展水平较低。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36个县(市)中,陕南仅有4个。陕南县均生产总值69.93亿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4%、关中的60.1%、陕北的44.2%。农民人均纯收入后20位的县中,18个集中在陕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后20位的县中,16个集中在陕南。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教授王圣学认为,陕南陕北要依托优势谋发展。陕南要挖掘山水、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循环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