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统计局昨日发布《“十二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报告》,陕西已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历史时期。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总量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和7000亿元,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7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较高水平,发展水平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延长石油、陕煤化进入世界500强。主要工业产品稳定增长,原煤、天然原油、发电量、水泥及钢材产量成倍增长,天然气的产量更是较2010年翻了近一番。
陕西城乡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水平突破50%“十二五”期间,我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12年达到50.02%;初步测算,2015年达到53.6%,较2010年45.7%提高7.9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缩小。陕西已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社会结构正在不断演进与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初步测算,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400元,比2010年增加10705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1.5%,在全国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19位前移至第1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0元,比2010年增加3895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4.4%,在全国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27位前移至第26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82:1缩小至2015年的3.01:1。
民生财政保障力度不减,初步测算,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2015年或超过2000亿元,约达到2055亿元,较2010年958.21亿元翻一番。初步测算,财政支出2015年突破4000亿元,约达到4100亿元,五年接近翻一番;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一直高于80%,有力保障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重点民生建设。
金融存、贷款实现新突破,2015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05.66亿元,是2010全年的1.9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达到20665.91亿元,是2010年全年的2.1倍,翻了一番多。
节能降耗成绩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4%,超额完成累计下降16%的目标任务。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10.67平方米提高到2014年的12.58平方米。“十二五”前4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1997.17万亩。 (记者 张维)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报告公布 滞后型县域超六成
省统计局昨天发布了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83个县级行政区,县域经济共实现GDP9460.05亿元,县均GDP 113.98亿元,先后有4个县跨入全国百强,12个县进入西部百强。 【详细】
陕西省县域经济规模十年增长近8倍
记者从陕西省统计局获悉,2014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9460.05亿元,较2004年增长近8倍,占全省生产总值53.48%,县域经济撑起陕西省半壁河山。 【详细】
陕西考察团到凭祥考察签订互惠共赢战略合作协议
9月18日,陕西考察团出席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有关活动后,赴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考察,并出席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互惠共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详细】
62个城市(镇)列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10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10个试点地区分别就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镇体制改革和特色镇建设、智慧城市等5个专题做了经验介绍。 【详细】
陕西83个县经济分四类 经济强县多依靠能源致富
按照GDP总量的大小以及人均GDP增长的快慢,陕西省统计局昨日发布的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报告,将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活跃型,潜力型,滞后型,缓慢型。受自然基础、资源禀赋等影响,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