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既是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改革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最终获得成功。同时,经济发展了,乡村富裕了,农村修公路、建学校、打水井、电网改造等各项公益事业才会有人来“埋单”,乡镇债务才能尽快得以化解,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才能增强,基层政权才能更好运转。
如果说免除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是“输血”,是授人以鱼,那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则是“造血”,是授人以渔。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也特别强调,建设新农村,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关键,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因地制宜,用激励性
财政政策调动县、乡发展积极性,逐步增强乡镇自我发展能力
魏县是典型的“要饭财政”,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7603万元,财政供养人员13814名,年需工资1.9亿元。同时,魏县也是个农业大县,农业税在乡镇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2005年免征农业税后,在有效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给乡镇财政带来了很大冲击,21个乡镇收支缺口达2867万元,乡镇财政运转十分困难。
怎么办?是手心朝上,单靠上级转移支付勉强度日,还是绝处逢生,向改革要效益,变不利为有利。魏县选择了后者。他们抓住被省里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的契机,确定了“分税激励促发展,培植财源增后劲”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思路,决定以分税制管理体制为主导方向、以统收统支加激励管理体制为过渡基础,两种体制同步并行实施。
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两个乡镇推行分税制改革,其余19个经济基础较差的乡镇则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管理体制。两种体制的互促互补,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乡域经济的发展。截至6月底,21个乡镇无一欠发干部工资,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三项内容之一,从4月1日起,在我省12个试点县(市)正式推开,改革试点确定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模式。
根据《关于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两种模式使用范围不同,模式的导向和目标也不同。分税制模式,重在强调体制激励功能,体现效率原则。这种体制模式的设计和操作重在放权让利,激励乡镇自我发展。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乡镇要有一定的分成比例,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税收,原则上全部作为乡镇的固定收入或专项收入,以增强其加快城镇建设的能力。统收统支加激励模式,重在强调体制保障功能,体现公平原则。
目前,在12个试点县(市)的173个乡镇中,有28个乡镇实行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每个试点县都确定了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乡镇);有133个乡镇实行了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12个乡镇实行了过渡性财政体制。
魏县的改革实践证明,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功能、作用是巨大的,只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各乡镇的体制模式,用激励性财政政策调动县、乡发展积极性,那么,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县乡财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真正为建设新农村服好务
税费改革前,催粮收款是许多乡镇的主要工作,一些基层干部一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收缴农业税、三提五统上。如今,取消了农业税征收,乡村干部工作重点该转向哪里呢?
现在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帮助农民联系贷款、请农业专家讲课、联系农产品销路等工作上。巨鹿县堤村乡财政所所长武国宽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一年到头,乡财政所至少用80%的精力催粮催款,就是想为农民搞点服务也没有时间。现在好了,可以腾出大多数时间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了。
大名县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关减去了一大半工作量,出现了人浮于事、人才闲置的现象。而村干部却有相当一部分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思路狭窄。去年8月开始,大名县组织实施精乡强村工程,从各乡镇精减人员中选拔334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短短半年多来,这些干部就解决各种热点难点问题2400多个,组织农民硬化农村道路64公里,并通过协调资金、技术等手段帮助2000多个困难户找到了致富路。
总结大名县精乡强村的做法,邯郸市委日前作出决定,在全市范围内选派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担任村级组织负责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该市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镇职能转变。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最基层的政权,乡镇干部与农民接触最多、最直接,他们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重要保证。
因此,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群众满意度应该成为考核乡镇干部的重要指标,乡镇干部应把群众的充分信任转化成为民谋利益的巨大动力,切实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现在负担是没有了,但我们不能光满足没有负担了,以后还要多多挣钱呢!在栾城县采访时,冶河镇农民谭玉林在锄草的间隙和我们聊了起来。他指着身旁的玉米地自豪地说:你们知道我这一亩多地一年能有多少收入?说了你可能不信,毛收入一年能有近3万元。当然,光指望种这点玉米是不行的,别看我现在种的是玉米,等秋收过后,我就要建两个大棚种草莓、西红柿。
原来,谭玉林依靠小额贷款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他的主要收入来自两个大棚生产的错季蔬菜,每年秋季建起,春节前后蔬菜最贵的时候他的草莓、西红柿就上市了,比应季蔬菜要贵好几倍。依靠这两个大棚,谭玉林不仅很快还清贷款,还把家里低矮的土坯房翻盖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而且第一次有了存款。
像谭玉林这样依靠好政策勤劳致富的例子,如今在全省不胜枚举。王者以民为基,民者以财为本。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应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帮助农民富裕起来。《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必须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为实现这一目标,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省委、省政府决定,各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专项事业费70%以上用于农村;调整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在确保国债资金用于三农比例不降低的同时,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
同时,各级预算超收资金安排要向三农倾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切实履行支持三农的职责。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探索建立政策引导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投入。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工作的重心逐步地转向农村,把掌握着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投资重点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转变,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在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季允石省长这样强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取消皇粮国税,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历史上的划时代之举,农民在欢呼雀跃的同时,又有了新的企盼,那就是有更多的收入、更少的负担、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为实现农民新的企盼,与之相随的必将是一场更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责任编辑:木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