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21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周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南宁3月20日电(记者张周来)作为广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县,恭城瑶族自治县20多年来持之以恒发展沼气能源,引发了当地农村的能源革命,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县,农民“爱”沼气“爱”到了骨子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恭城沼气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农户使用沼气率已达到85%以

上。

 沼气热是在恭城农民缺柴少电的情况下“逼”出来的。

    在恭城最先大规模发展沼气的是平安乡黄岭村。黄岭村支书黄光林对记者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她嫁到这个村时,村民们都是靠上山砍柴作为取暖、做饭的燃料。每天各家各户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柴,山上的树越砍越少,他们不得不到更远的山上去砍柴,后来砍一担柴要跑到十里外的山上,来回需要一天时间。

    据文字资料记载,1979年恭城林木蓄积量比1960年下降了44.6%,全县每年大约有24万立方米的薪柴被消耗。1979 年以后,全县各大流域森林的砍伐以每年2-5公里的速度向深山推进。植被破坏以后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发,1984年-1986年恭城连续3年粮食减产。

    村里的山秃了、树没了,山上的柴逐渐减少,经常洪水成灾,日子根本没法过下去,缺柴烧成了这个村的当务之急。

    1983年,黄光林用片石修建了一个沼气池,容积接近20立方米。有了沼气池不用烧柴就可以做饭、照明,引起了村民的兴趣,许多人到她家取经,村里一下子建起了十几个沼气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岭村的沼气池引起了政府的关注。1983年冬,恭城县开始组织力量有计划地抓沼气建设,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接着制定了农村能源发展的远期规划,要求在发展省柴灶、小水电及以煤代柴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能源发展的重点放在沼气上,提出到1995年底要实现6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

    但没有想到的是,当初点起的一点星火成了燎原之势,恭城农民发展沼气已经“上了 瘾”。恭城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1990年的时候全县农村沼气入户率已经达到20%,到2004年全县农村沼气入户率超过了86%。沼气池开始了标准化建设,近几年又加入了自动排渣技术,发展沼气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恭城全县大规模的沼气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缺柴少电的问题,引发了恭城农村能源革命。

    近日,记者在恭城县平安乡等地采访看到,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使用沼气,废液废渣又为果树种植创造了绝好的条件。村边远近山上郁郁葱葱,路边地头果树成林,农家的房前屋后到处是累累的椪柑,农村发展处处生机勃勃,完全不是人们从前对西部农村的印象。

    “恭城沼气建设引发的农村能源革命,有效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山绿了、水清了、村庄美了,恭城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县。现在看来,我们这条路子是走对了!”恭城县委书记蒋洪说。

    记者在平安乡黄岭村看到,农民正忙着把橙黄耀眼的椪柑装上大卡车。村民叶桂荣自家的小院、厨房、卫生间收拾得干干净净。 她扭动沼气灶开关,一股蓝色的火苗瞬间腾起。叶桂荣告诉记者,她家以前烧柴的时候厨房里到处是柴草,四面墙壁都是黑的。用沼气灶既能煮饭、煮菜,还能做当地特色的油茶,配合液化气使用一年四季方便又卫生。

    黄岭村背后的山上如今绿树葱茏。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末山上的树木一度被砍伐殆尽,后来连草都被割来烧光,以前每个屯还派专人负责看山,但是现在根本没人上山砍柴了。

    叶桂荣笑呵呵地说:“1975年我从邻县嫁到这里来,黄岭周围是光秃秃的荒山,农民穷得只能喝粥,不久我就跑回娘家,是我爱人把我哄回来的。现在生活这么好,赶我回去我也不走了!”(完)

  进入专题>>聚焦恭城县新农村建设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