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5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黄海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钦北区把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作为促进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9年来,累计推广水稻免耕面积78.26万亩,增产稻谷1078.2万公斤,今年1~9月,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34元,同比增长12.6%。

  试验示范 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从1997年起,钦北区逐步在各自然村建立水稻免耕抛秧试验示范片,在示范片内进行了4—6年连续免耕抛秧、水稻免耕直播、禾头高割40厘米以上免耕、不同除草剂对比、不同施肥水平对比、免耕与常规耕作对比等试验,并进行各项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在产量验收时,该区邀请周边农户进行参观,让广大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对比,该区算出稻田犁耕田每亩成本60—70元,免耕田每亩成本15元,每亩节本在45—55元之间,还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劳动力明显增多。据统计,该区通过水稻免耕节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就有11.8万人,按每人每月工资600元计,他们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84960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带来增收1416元。

  通过试验示范对比,该区大大激发了农民参与水稻免耕栽培的热情。板城镇那桃村村民梁其安在镇农技站的指导下,1997年开始试验免耕种田4亩,当造取得成功,获得粮食稳产增产,此后梁其安每年每造都用免耕种田。由于免耕省工省时省力,两个儿子先后外出打工,每年为家庭增加收入22000多元。

  创办基地 带动农民比学赶超

  为了在全区营造水稻免耕栽培的浓厚氛围,钦北区通过拉横额,出版宣传专栏,出动宣传车,在各村人口聚集地张贴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资料、免耕与常耕验收对比实例,发放宣传单等加大水稻免耕栽培的宣传发动工作,9年来,一直常抓不懈。在进行宣传发动的同时,该区首先在板城镇进行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全面推广,并创办示范基地,使该镇农民种田实行了“六化”,即种子良种化、耕田免耕化、插秧抛秧化、除草化学化、脱粒机械化、稻草还田化,在此基础上,该区多次组织各镇农户到免耕示范基地观摩,派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示范基地及农户田间实地进行抛秧、除草等指导,全区水稻免耕栽培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小董、大寺、那蒙等镇建立起了1000亩连片免耕示范基地。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免耕面积27.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5.3%,同比增长9.6%,推广速度和技术水平走在钦州市的前列。该区于2003年被评为了全广西区17个镇级优秀示范基地之一。

  创新模式 提高农民种养效益

  尝到了水稻免耕甜头的钦北农民,在实践中创新了免耕稻草还田、免耕稻田养鸭、免耕稻田养鱼等生态、环保、高效的免耕稻田种养结合的模式。该区板城镇高龙村创新并继续巩固“稻+灯+鸭”免耕生态生产模式,今年晚造有20户农民在免耕田进行围网养鸭,连片面积60亩,共投放鸭苗1000只,有两户还安装了频振式诱虫灯,实现了鸭、稻又丰收,据统计,亩增产稻谷15公斤,亩产肉鸭35公斤,按市价每公斤10元计,养鸭亩纯收入160元,平均每亩增收节支213.5元,连片示范点共节支增收12810元。该镇竹山村委那垒村村民农敏祥,今年晚造种了免耕田2.8亩,利用免耕田养鱼2000尾,养鸭3批共出栏150只,并且使用频振灯诱虫喂鱼,实现了鱼、鸭、稻三丰收,仅鱼、鸭两项,共创纯收入9000元。这种立体、生态、环保、高效的免耕稻田种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种养的经济效益,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