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何有成 刘兴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同志在柳州就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进行专题调研时要求,柳州要建设成为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柳州市“要强化产业集群、切实搞好产业配套”,“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努力把工业园区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新高地”。作为紧邻柳州的郊县,作为柳州“两翼腾飞”中的一翼,柳江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完善服务,创新模式,全力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为柳州市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提供县域支撑。

  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

  近年来,柳江县主动接受柳州辐射和产业转移,按照“服务柳州、借力发展”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巩固发展一、二、三工业开发区的同时,加快开发建设新兴、穿山等工业园区,积极引导汽车配件业向园区集聚,集聚了绰丰内燃机、柳新冲压件、柳柴动力等一批规模骨干企业,形成了发动机、冲压、弹簧、传动轴、专用车、锻件、线束等近千种产品的汽配产业链,汽车配件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县工业的龙头产业。目前全县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发展到86家,占全市的39.09%;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27家,超亿元4家。全县汽配企业共拥有固定资产4.2亿元,从业人员6270多人。2005年,汽配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占全县工业的32.62%。预计2006年,汽配业总产值将突破20亿元。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市场多元化,企业空间集聚发展,柳江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条件。

  机遇与挑战同样存在

  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潜在市场,并形成了以六大区域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同时围绕主机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也得以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除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分别占汽车工业总数的七成和五成外,总资产、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均仅占三到四成;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1∶1.7推算,汽车零部件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十一五”将是零部件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柳州是全国三大汽车集团及跨国公司在国内同一城市均拥有生产基地的唯一城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整车企业产能迅速提升的拉动下,美国通用公司已计划将柳州定为其全球采购定点城市。今后柳州将争取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东南亚最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基地;这些都为柳江汽配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汽车产业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产品国产化,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给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带来了新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面临严峻挑战。入世以来,汽车跨国公司原配套厂大批进入,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在我国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份额已达6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柳江县汽配业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力量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较弱,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全县汽车零部件企业个数仅占柳州市的40%,柳州市仅占全国的4.7%;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仅占柳州市的20%左右,柳州市占全国的比重均在2%左右。无论是柳江县还是柳州市,在全国占的市场份额都很低。加之汽车制造企业新一轮扩能改造、优化升级,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资源整合、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倾全县之力建设基地

  一是创新“五个一”发展模式,谋求多方共赢。构筑一个与农垦集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建设一个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依托一个工业物流园区,完善一个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一个工业主导型工业新城。

  二是优化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带。坚持高起点、高速度、高效能完善园区规划,瞄准就地就近配套,配套柳州工业发展,积极引导关联企业成片聚集,提升产品、产业关联度;优化产业选择,招大商,引巨资,挑商选资立足招进母企业,形成群发优势、集聚效应;通过重组合作,靠强靠大,积极引导汽配行业组建民营产业集团或向国内外大集团靠拢,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通过产业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基地集中;通过产业队伍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产业转移和引进,形成“拉堡——进德——新兴——穿山”配套产业走廊。

  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进入园区,完善工商、税务、环保、医疗卫生、科技、金融、保险等职能部门和社会服务福利设施设置,引进或联办职业培训、质量认证、标准协会、检测中心、知识产权申报、品牌培育等各种集群,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流向基地。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效能。

  四是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推动企业组建综合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积极参与主机厂和设备总成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体系,融入主机厂的集约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实行精专业化的研发、生产,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适应全球国际汽车行业的技术要求,积极主动融入国际汽车配件全球采购体系,全面推行国际汽车质量体系标准,提高技术装备和技术整体水平。组建同类产品企业、行业联合会,进行集约采购和开展集约共性技术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运用成本,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五是加强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支持柳州企业实现零库存、零仓储。引进物流公司,创建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同时与汽车整车厂或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供求交货信息网,及时快捷地进行产品配送,减少企业运输成本和产品库存的压力,为主车厂和终端产品生产厂家实现零库存创造条件。

  通过五年的努力,争取到2010年,全县汽车及汽配工业总产值突破160亿元,把柳江逐步建设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