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2日 来源:来宾党建 作者:邹文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国—澳大利亚合作广西忻城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以下简称KERP项目)于2006年6月顺利结束,项目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项目探索形成了以社区参与式扶贫为主的一系列扶贫开发做法和经验,得到了澳发署、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1月17日至21日,自治区扶贫办在忻城县举办“整村推进扶贫与社区参与方法——KERP项目模式研讨班”,在全区逐步推广这一扶贫模式。全区14个市扶贫办领导、项目科负责人以及2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扶贫办领导、项目股负责人等120人参加了培训。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亲临授课。

  “九分石头一分土,穷山恶水生活苦”;“三天无雨山冒烟,一场大雨涝灾来”,这些民谣是忻城大石山区的真实写照。人们为了生存,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活更加困苦,忻城因此成了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五年前,中国与澳大利亚的专家带着KERP项目来到忻城。KERP项目是由澳大利亚政府援助的中澳政府双边技术合作发展项目。是在广西忻城县的9个贫困乡镇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基础、将治理退化石山地区和扶贫相结合的可持续性示范模式。该模式突出环境恢复与减轻贫困为主题,自然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同步,社区发展与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并重,全程创新,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实现目标社区与群体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过程。 KERP项目于2001年1月正式启动,设计总投资6845.5万元人民币,其中澳方投入折合人民币4099.5万元。

  KERP项目突出环境恢复与人力资源开发同步,社区发展与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并重,整体推进,综合治理。项目以屯为基本单元,在34个行政村90个项目屯完成了综合示范规划,环境与扶贫相结合,保证资源的投入强度。根据发展规划在道路建设、供水、植被恢复、农民增收和能源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综合的示范活动,不仅在项目屯广泛开展环保宣传,还在全县150多所中小学开展环保意识提高活动。至2005年底,澳援项目完成总投资人民币5617.1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2%,其中澳方累计援助投入折合人民币3623.5万元,占援助投入的79.5%。项目实施5年来,在项目区内的新圩、北更等9个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855元,增长了31%。

  以人为本,科技扶贫。鉴于贫困山区农户文化素质较低、技能较差的特点,KERP项目以农户能力建设作为突破口,选择了那些既先进又易于使农户接受和应用的技术,为社区的屯实施小组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包括农村实用技术,组织会议技巧和管理技能,微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几年来,项目共举办各种能力建设培训班1232期,参加培训人数达6万多人次。为支持当地农户发展农民协会,KERP项目还组织村民参观发展较好的农民协会,聘请经济专家到项目社区指导,引导他们按协会的经营管理模式改进生产方式。如今,项目区内已成功发展起种桑养蚕、金银花等一批协会。几年前,北更乡塘汰村三双屯,曾兴起一股发展养兔业的热潮,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成功率不高,极大地挫伤兔农的积极性。2004年下半年,澳援项目落实到了该屯,农户借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提出了自己的技术培训需求,项目也相应请专家为农民上门讲课。 通过技术培训,农民养兔水平明显提高。兔农蓝日松(本屯屯长)讲了一个细节:“过去农民养兔母兔老咬死小兔仔。经过专家的指点,才懂得那是因为不喂水母兔没水喝。推广了喂水装置以后,这种现象就没了”。通过技术培训农户还懂得了威胁兔业发展的兔瘟、腹泻病、球虫病、疥癣病四大疫病应怎样有效控制,现在村民养兔成活率从过去的不到4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项目为了解决兔农养兔饲料,为农户提供草种,推广牧草种植技术,同时为提高效益,为农户引进了新西兰肉兔、豫丰黄兔等优良兔种,使农民实现了就地增收。农户石凤新,运用学到的技术发展养兔业,仅此一项年均收入达3000多元。

  “一、美化本村的自然环境;二、对辖区内的山地进行封山育林;三、严禁乱放牧……”贴在项目村屯里的《村规民约》,把对环境保护的条款列在首位。项目村屯按照“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家中猪牛羊”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发动大规模植树造林。在调查的30个村屯,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85万亩,增长1.5倍,人工造林面积增长3.4倍。二是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全县金银花生产,从2003年的2.8万亩上升到2006年的7.2万亩,还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到20万亩。目前,全县已有1.6万多户农户种植金银花脱贫致富。三是实施“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工程,全县共建沼气池32638座,入户率达38%。。近3万农户用上沼气,不但节省了砍柴时间,更重要的是不用上山砍柴,环境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几年来,该县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达7.11万立方米,森林综合覆盖率高达30.6%,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3倍多。

  红渡镇古钵村古柱屯有34户人家,人口126人,其中女性66人,男性60人。2003年以前,该屯仅有3户人家建有3座沼气池。其余31户妇女除参加农活外,大部分农闲时间用在上山砍柴割草上。全屯平均每天有6人上山砍柴,每年就有2160个劳动力投入。仅炊饮用柴全屯每年就烧掉446400公斤,相当于148.8亩山地植被受毁灭性破坏。由于连年不断的过度砍伐,古柱屯辖区80%的山地植被已形成了石漠化,能源、环境、贫困对古柱屯村民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2004年7月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来到了古柱屯,援助古柱屯31户建成31座8立方米标准新式沼气池,加上原有的3座沼气池,全屯34户全部用上安全卫生和沼气池,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经济创收活动。2004年,全屯81个劳动力中有32个男劳力外出劳务,在家的劳动力上山植树造林328亩,种植果树35亩,扩种桑苗养蚕21亩,种植牧草17亩(实现当年牛马全部圈养),推广农作物良种种植,实现粮食增产4320公斤,增加养猪34头,养鸡1020只,养鹅340只。家庭小企业增收11592元,种桑养蚕增收54600元,外出务工增收12800元,人均增收627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1157元。

  为了寻找一条帮助示范屯群众减轻贫困的路子,KERP项目充分运用参与式扶贫与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在平等谈判和磋商式的相互学习,注重弱势群体即较贫困的群众、妇女全过程参与的前提下,中澳工作人员为当地设计科学而严谨的发展规划。在制定自然村一级规划的过程中,要通过5次村民会议,确定社区短期和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澳援项目规划鼓励村民在会议中担当主要角色,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尊重,通过村民参与,规划公开透明,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村民更主动积极配合项目的开展,自我发展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渐渐显山露水,保证了项目长久持续地发挥作用和社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红渡镇马蹄村下龙屯,从屯中到村委4.5公里,道路质量极差,往返要走2个小时,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在实施修建屯路项目过程中,村民经过充分讨论,推选成立了项目活动实施小组,实施小组成员参加项目管理能力培训,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组织村民讨论制定了《屯级民约》和《项目管理措施》。在道路施工中,将道路建设的规格要求、施工质量、养护措施、作业时间,提交群众大会讨论通过,有效地调动了全屯群众参与修路的积极性,确保屯道路于去年初全面竣工,从根本上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村民们充满自信地说:“我们的屯路永远是一条好路,因为我们们制定了管理措施,养路人人有责。”

  2006年2月15日,KERP项目模式评估报告评审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与会代表在研讨会上纷纷肯定了项目在缓解项目区贫困程度、恢复当地环境、形成社区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项目执行与目标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妇女劳动技能取得的成效。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指出,项目形成的模式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为广西乃至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经验。在喀斯特地区忻诚县实施的环境与扶贫相结合的项目是整村推进的一个好形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现。国务院扶贫办也将该项目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