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20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陆波岸 韦有和 潘旭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马山县积极全面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防洪避灾种植技术、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和玉米高产杂交品种等新的耕作方法,群众春耕生产热情高涨。
积极探索 向时间要产量

     当周边的村屯玉米地还在忙着准备春耕时,马山县易涝场里的玉米已长出五六片叶子,田野披上绿装,生机盎然。这是该县积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防洪避灾种植技术,前移耕作时间的结果。

     马山县属石山地区。“三天无雨地冒烟,一场大雨水连天”是该县大部分山区场的真实写照。每年5月底6月初低洼处耕地都发生洪涝灾害,此时玉米正在灌浆,受水淹就基本失收了。

     为改变这一现状,马山县有关部门去年在百龙滩镇弄昌村搞试点,探索在地势低凹水涝地种植玉米最适宜的栽培时间和方法,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在每年5月底6月初汛期来到之前收获玉米并取得较高产量的路子。试点工作中,有关部门从区外引进了早熟玉米良种“大丰2号”做避涝抗灾试验展示品种,给农户免费提供地膜和技术指导,利用地膜技术,将种植时间前移。

     试点取得了成功。该品种亩产生苞800多公斤,折玉米干粒450公斤。这种种植玉米的方法,既可以提前收割时间,避免洪灾,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群众非常乐意接受。

     今年,在弄昌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该县又在白山、古零等乡镇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防洪避灾种植技术。目前,全县试点的2000多亩玉米长势喜人。

     免耕栽培 抗干旱要收成

     由于石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马山县绝大多数农户只能种植玉米等耐旱作物。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摆在马山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马山县选取玉米免耕栽培技术作为切入点,大力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县农业部门定方案、搞培训、搞示范,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推广工作顺利进行。通过会议和现场观摩,向技术干部和群众传授玉米免耕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设立技术专栏和技术咨询点,发放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真正把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同时,大力建设样板示范田,以示范促推广,让农民群众亲身体验到免耕技术的好处,自觉地加入到免耕技术的推广应用队伍中来。

     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马山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迅速,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玉米免耕栽培计划种植6万亩,实际完成10.5万亩,并在白山镇合作村、古零镇古统村建立了两个面积各1000多亩的县级示范片。据验收,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耕作的玉米,平均亩产282.3公斤,比翻犁种植亩增20.3公斤,每亩节本增收62.39元。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还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了土壤结构,减少富含有机质耕作层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

     事实证明,马山县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举措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由于持续干旱的影响,耕地难以翻耕,为了不影响春种春耕生产进度,该县大力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通过组织技术人员下到各个乡镇进行田间现场指导和课堂培训等形式,把玉米免耕栽培技术传授给每一个农户。

     推广优品 凭科技要果实

     在春耕生产中,马山县积极探索适合本县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农产品良种率和农产品质量。

     今年,马山县玉米生产将继续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主要通过推广“正大619”“正818”“迪卡007”“大平洋98”等优良品种,促使全县粮食产量稳定生产。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马山县春耕生产总体推进较为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今年季节来得早,如果工作不抓紧,季节很快就会过去;进口尿素、钾肥以及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上涨,农民对春耕生产的投入受到一定的制约;春节后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投入春耕生产的劳动力不足;个别干部群众对抓好春耕生产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够有力;去年秋季以来降雨偏少,水库蓄水下降,将给春播春插用水造成困难。

     该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这些问题,该县要求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发动群众,迅速掀起春耕生产高潮。农业部门要搞好信息服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各乡镇将及时组织各级干部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和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种子、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到领导到位、服务到位、技术到位。农业、工商、质监、农机、水利、气象等各部门之间将加强协调,在引进优良新品种、加强农资市场的整治和管理、组织农资销售、搞好农机服务等方面全力为春耕生产服务。

     目前,该县化肥、农膜、农药等农用生产物资货源充足,品种齐全,供求基本平衡。全县农民正辛勤劳作,期盼着新一年的好收成。


生机勃勃的玉米地。  蓝江 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