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罗平 邹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农民编织工聚集在一起生产

精美实用的芒编品

   在桂东南博白县,有一种出自农家的编织工艺品。这种工艺品并非雕于钻石玉器,也不镶金银珠宝,而是全部取材于山间田里的芒、藤、草、叶、茎、苗、枝,且由清一色的农民编织。然而,正是这种“土里土气”的村货,却让西方发达国家的洋人爱不释手,产品风靡欧美,全部出口。改革开放批量生产出口以来,每年为当地赚回上亿美元的外汇,成为博白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县有规模生产的编织工艺企业360多家,2006年实现出口额10.5 亿元,上交税金3250万元。

  清华教授的错误与世界品牌的价值

  2006年8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林乐成教授,在博白参加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申报考评时,面对博白的领导和众多编织老板诚恳地说:“在未来博白之前,我犯了一个大错误,一个对不起博白人民的错误!”

  原来,林教授在早些时候考察美国时带回几个精美实用的芒竹编织工艺品,然后摆在课堂上对他的学生一边滔滔不绝赞许它们的艺术价值,一边说美国人就是厉害,居然用这些土材料编织出如此精妙、畅销、值钱的东西。然而这次来到博白,才惊诧地发现,这些让他作为新课题在课堂上研究的产品,全部出自于博白的农民之手。于是他当即拍板,把博白定为他的学生的实习基地。

  林教授把发现博白编织当作他从事工艺美术教学和研究生涯的重大发现,而博白编织也自有它不菲的艺术价值。博白编织以仿农家物品为主要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仿禽畜类者,有鸡、鸭、鹅、猪、狗、猫等;仿农耕工具者,有篮、篓、箕、箩、桶、盖、杵、犁等;仿农家日用品者,有镬、煲、盆、碗、碟、匙、盅等;仿农产品者,有茹、芋、穗、粟、柚、菠萝、鱼、贝、鳝等。博白编织材料以农村常见的材料为主,后来又掺进一些化学和金属材料。至今已形成10大系列即芒、竹、木、草、藤、植物秸秆、塑料、布艺、铁器、家居品等10000多个品种。博白编织盛满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更融入西方现代观念和文化追求。博白50多家自营出口编织企业,长期直接与外商洽谈,了解发达国家的文化品位,了解市场需求,不断地研究,创造,使产品融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为一体,成为西方人居家、出行、宾馆、公用场所不可或缺既装饰又实用的有用之物。

  一只“公鸡”的故事与客家文化的升华

  宋朝年间,一个元宵庙会,白州(博白)城热闹非凡。游神舞师、唱采茶竹马、演杂技异功,满街皆是。一名几岁男孩手捧一只用竹笈编织而成、彩上五颜六色的大公鸡在入迷地观赏表演。突然,一位官样的大人走到他的跟前,细细地打量着这位小孩,欣赏着他手上的公鸡,然后用10两银子买下这只公鸡,笑不拢嘴。

  有了意外收获的孩童蹦蹦跳跳跑回家,将此事告诉父母,父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编织来玩的东西也能赚大钱?于是,他们利用农闲之余编织,不断供应集市。于是,就有了作为商品的博白芒竹编。

  从一只“公鸡”到现在的成万上亿的

  “鸡鹅鸭”,从一家人编织到现在的20万人参与,它的根源在于客家文化,他的发展得益于客家文化。博白客家居住在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竹子生长。农家房前屋后,必种各种各样的竹子,居住在南流江河谷的村屯,还以竹林当作防洪挡水的屏障。客家人以种竹为习惯,更能用竹子做各种各样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锄、锹、犁、耙、磨、箩、篓、篮、箕自不用说,就连捞饭用的捞子、筛米的筛子、挡雨的篷盖、抽烟用的水烟筒等等,都是竹子或织或制而成。于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竹笈编织能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客家人自立自强,争强好胜的性格,以及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为博白的编织造化了无限的潜能和优势。然而,博白编织规模生产,成为一个文化产业,一个博白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一个专赚外国人钱产业,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催发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春风沐浴的结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因土特产出口而如日中天的博白县外贸公司,看到了芒竹编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诱惑力,在山丘密布的顿谷、江宁、水鸣镇一带办起编织厂,由外贸技术人员创样,招收当地农民搞生产,把半成品放到农户家编织,大把大把地赚老外的钱。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长期在外贸编织厂工作的农民不但成了技术骨干,更饱浸西方吹来的文化之风,摸到了外国的喜好和脾气,纷纷出来开办自己的编织厂,并到广东沿海寻找合作公司,实现产品出口。从此,博白编织工艺品,犹如一群群志在千里的雄鹰,源源不断飞向海外。至目前销售的国家和地区已有60多个。

  博白编织工艺品之所以长期风行在世界各地,而且日见兴盛,还在于编织企业注意科技投入和开发,注重创意和创新,力求产品的艺术质量、高档时尚有着密切的关系。博白50多家自营出口的编织企业均有相当规模的研究、创样的技术队伍,专门从事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广西博白银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专业艺术、工艺队伍30多人,董事长朱小林是硕士研究生,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每月要创出数十个新样品,至目前已获得10项国家专利。

  博白编织带着浓郁的中国客家文化,客家风情走出海外,走进西方国家的时尚、现代的文明中,相互交融,互映交辉,就如江西的陶瓷、江浙的刺绣一般,在世界展示着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也实现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形成以小见大,以土取洋的特有文化现象,使之成为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工艺文化产业。

  政府服务的助推与广阔前景的初现

  博白编织工艺品是博白农民的睿智之作,得意之作,致富之作。诚然,这种变“废”为宝,既环保又实惠,出于土气赚洋钱的小玩儿,自然会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博白编织规模生产出口以来,博白县委政府一直把它当作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县政府曾先后5次出台“决定”,对编织产业的布局,发展方向和政府服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政策优惠、税收返还、奖励等方面给予扶持。编织生产集中的乡镇还进行统一规划,搞起编织城、编织街、编织村,使之更加集约化,拉长产业链。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编织行业的管理和服务,2004年,在博白县政府的积极倡导下,玉林市轻工工艺品商会在博白成立,设立博白县编织工艺品促进办公室,统一对编织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打破镇辖界限,形成管理对象明确,统计类别清晰,服务纵向到底的格局。

  建设工业集中区,为编织企业搭建生产平台,提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降低经营成本。2006年,县政府规划并动工兴建占地2000亩的县城工业园区和购销专业市场,并在江宁、那林、水鸣、顿谷等镇建设产业集中区,聚集企业,推动发展。同时,通过轻工工艺品商会的积极努力,与广西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美术研究等单位,投资20万元成立设计制作中,促进博白编织工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产品不断改造升级,开拓创新,拓展市场,增强发展后劲。

  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服务,给了博白编织工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新机遇新动力。2006年,博白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广西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授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9月被命名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是年11月,博白县举办以展示工艺品和招商引资为主题的首届客家文化节,把客家文化、客家工艺更广泛地推向世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