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21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黄慧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的这句话,给予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理论注解。在广西边陲的壮族聚居县——靖西的时候,文化对于经济的重要意义,也在现实中得到更多阐释。

  靖西是典型的壮族大县,壮族人口占99.4%。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壮族高度聚居的地方,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耕作方式、民居、服饰、壮族刺绣、民族戏曲、山歌、壮医药等丰厚的文化资源。

  在靖西,这些文化资源本来是属于“大众文化”的东西,是个壮族人民千百年来的集体结晶,是世代在民间流传的风俗风物,因此它们很难和绝、独、秘等传承绝技联系在一起,很多人更不想到这些资源能和经济挂上钩,能够让农民走上致富路,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型致富模式。

  然而,就是在一个壮汉--朱祖线手中,小小绣球的使命发生了变化,它的身影也从西南山村一隅,走向世界各国。走出了一条全新的民族生态致富之路。

朱祖线制做绣球时总是面带笑容。黄慧敏摄

绣球也有新包装了。黄慧敏摄

因为刺绣工夫好获得“中华巧女”称号的黄肖琴。黄慧敏

小小绣球意外地抛向全球市场

  1984年,广西举行第一届“三月三歌节”,朱祖线有机会参加山歌表演,带了4个绣球做道具。他极具民族特色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表演一结束,一位来自美国的宾客被朱祖线腰间挂着的漂亮绣球吸引,特意找到他要求拍照,然后指着他的绣球一个劲地问他卖不卖。朱祖线伸出三个指头,表示3元钱就可以了。客人掏出30美元递给他。

  朱祖线说,“这个小绣球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卖钱的绣球,在此之前,绣球都是姑娘们做来送给情郎表白爱情的信物,没有人用来买卖。后来我知道30美元可以换200元人民币时,呆住了,一个小绣球也值那么多钱!回到家我就琢磨,既然绣球那么值钱,为什么不做绣球卖呢?”说干就干,朱祖线一边跟姨妈学习绣球制作,一边与县民族局协商,给绣球配上更多种颜色,然后开始做绣球生意。朱祖线自己也开始研究工艺上、绣球个体大小上的改进。

  在朱祖线的带领下,靖西县旧州街从1997年开始,借香港回归年之风,开始家家生产绣球。现在,绣球成了一门大生意,旧州村成立了刺绣协会,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忙时根据订单分解任务,闲时传授技艺,培训学徒。靖西州县旧州街形成了绣球街,成为广西的绣球文化之乡。旧州村全村300多户有500多人从事绣球生产,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从业人员人均绣球收入6000多元,户均绣球收入10000元,在这里几乎户户是车间,全村是工厂,有人专门从事原料供应,有人专门从事绣球制作,有人专门从事产品收购外销,实现了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形成了产业链,打出了文化品牌。全村仅绣球一项收入就达300万元。随着靖西旅游业的发展,旧州绣球远销欧美、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

靖西壮锦厂依然保持传统的制作方式。黄慧敏摄

这里的绣品在国外大受欢迎。黄慧敏摄

一个披肩要花费几个绣工几天的时间。黄慧敏摄

一枝独秀引来满园春色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靖西这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让人惊叹的绝不仅仅是绣球。此外,壮锦、刺绣更是壮文化的瑰宝。如今,壮锦、刺绣也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成为了靖西主要的特色产业。

  壮锦是中国的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壮锦采用棉纱、各种颜色的丝线等原料,按精心设计的各种壮锦图案,用古老的手动木织机手工交织而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古今中外。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壮锦就出现在汉族的典籍当中,成为当时名贵的贡品。靖西壮锦是壮锦中的代表,可与苏绣、湘绣齐名。

  目前,壮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安宁、龙临、安德、化峒、新圩等,从业人员180多人,其中土锦150人(主要在乡镇生产),壮锦35人(在县壮锦厂)。壮锦种类齐全,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据调查统计,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壮锦的花纹图案,主要有:框边回字形饰纹、莲花、牡丹、蝴蝶纹、葫芦纹、水纹、双喜、玫瑰、熊猫翠竹和民族花边等50多种。近年来靖西绣花披肩、绣花被、绣花巾、绣花鞋等传统壮绣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靖西还成立了壮锦厂。从事民族工艺壮锦的研发和生产,产品由原来的民族被面、背带、挂包、头巾等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床毯、台布、壁挂、锦屏等品种,图案花色多样经营方式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进行经营,生产的壮锦工艺远销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壮锦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区举办的民族工艺品展览, 1976年靖西壮锦厂生产的民族织锦获自治区质量第一名,1989年壮锦系列产品被评为广西少数民族用品优质奖。靖西壮锦系列产品1994年获第五届国际亚太博览会银奖。

  刺绣工艺也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全县的19个乡镇,据统计,从事刺绣的人员多达20000人。生产的刺绣工艺品远销国内外。

浓郁壮乡特色歌舞总是大受欢迎。黄慧敏摄

生态博物馆迎来山东“驴友”。黄慧敏摄

统一的制度化管理促文化经济长效繁荣

  昨天的文化已经成为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也注定成为明天的经济。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博物馆与文化保护只是在“非营利”的框架下,伴着尘封的古物与浩瀚的古籍苦苦守望着文化。但越来越多的现象和探索证明,这种守望在历经创新与发扬后,正在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标志。

  有专家表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在博物馆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而旧州的壮族生态博物馆的开放,既对旧州旅游文化品质有所提升,又拉动了旅游产品的消费,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是一种在建立统一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条件下,博物馆与旅游实现真正对接,旅游市场为博物馆发展形成经济基础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的有效方式。

  2005年9月9日,靖西县旧州街,我国第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靖西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正式揭牌开馆。壮族生态博物馆由展示中心和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以图、声、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采集民间的实物展览相结合,表现当地壮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等经济、文化概貌。原状保护则通过古遗址、古民居、古戏台、古陵墓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展示壮族建筑的发展过程。此外通过绣球一条街、山歌对唱等让人们“触摸”民间工艺、民间歌舞、民间文学、节日及各种礼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真正体验活态的壮族文化的目的。

  另外,靖西还通过举办靖西摄影节和“金绣球”杯摄影大赛、“神奇美丽的靖西”旅游征文比赛,实施民族文化旅游联创工程,推出名作和名人,将靖西打造成为摄影名县。按照民族性、娱乐性和游客广泛参与的要求,推进壮歌、壮舞、壮医、壮服、壮绣、壮美食进景区活动。办好靖西壮族歌堂,继续抓好壮歌进校园试点工作,提升“三月三”壮歌会质量,建设壮歌传承发展的平台。充分结合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开展,弘扬传统壮剧和曲艺,打造体现靖西壮族特色的壮剧(曲艺)文化品牌。使靖西成为保护、挖掘、研究、承传、展示壮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壮文化、壮民俗的载体,成为广西民族旅游示范点,而这些,不管是博物馆、各种节庆所起到的作用,将会在更长远的未来逐一显露,农民富裕的笑容将会更加灿烂。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