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01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本网记者周婵娟 通讯员周章师 黄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外出务工,不如在家创业”,这是田东县最近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从昔日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大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后输送到外地务工,转向今日在县内就地置业转变,这是田东县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新思路、新成果。

  田东县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就达8.2万人。“假如8.2万人都能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5000元,就是4个亿。假如这8.2万人都在家门口进厂务工,每个工厂用工500人,可以办一千多家工厂,这是多么大的价值啊!”该县委书记王西冀感慨地算起这笔“剩余”帐。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和拥有丰富的煤、电、油、气等资源,田东成为了客商投资置业的好去处,在田东经营的外来个体工商户达758家,外来私营企业50多家。仅去年以来,先后有广东阳江立新工贸有限公司航空耳机厂布兵分厂、韩国电子厂、广西邦尔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企业纷纷落户田东境内。招工自然成为了各商家的头等大事,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外出县外务工,使本来有限的劳动力显得捉襟见肘,成为了企业落户田东的瓶颈。

  解决不了农民工问题,招商引资就成为一句空话。该县县委书记王西冀创新提出了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多渠道鼓励和引导已外出县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或就业,未外出务工人员就地置业的新思路,实现就地转移,为县内企业提供一流的一线技术“产业工人”。充分发挥流动党支部、外出务工创业者协会、成功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等力量,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到县内企业就业,农民工可根据家务事因时因地就业,家里有急事也能照顾,足不出户也能打工赚钱,有的自己创业。田东县农民由“打工族”向“创业族”转变。  

  思林镇良余村黄壮灯外出务工多年后,凭自己掌握的刺绣技术,打算返回家乡自己办厂。他从厂家领取鞋面材料供给村民加工,让留守家庭的村民领取材料回自家加工,不仅解决了村民晚上无所事事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照样能赚钱”梦想。黄壮灯介绍说,目前,全镇已有几百户农户与其领料加工,人均月工资在500元以上。

  同样是在外务工回来的廖学久,在县城开办了廖氏皮鞋厂,年产皮鞋15万双,年产值达70万元,现在他已拥有6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安排从业人员10多人。而广东打工回来的潘杰,现返乡创办至尊广告公司、至尊大酒店、移动通讯公司、消防器材部等,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安排从业人员120人,像黄壮灯、廖学久、潘杰等创业人士在田东还有很多,他们成为了该县实施返乡创业或就业的成功人士,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县内企业良好的生产环境,与区内外企业提供的薪水不相上下,让农民工看到了就地置业的的希望,增强了信心。在今年春节期间,该县利用务工人员返乡过节时机,组建四个工作队深入乡(镇)宣传发动,积极为落户县内企业招工,仅节假期7天时间,就招到农民工近千人。

  平马镇上法村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引回家乡创业,群众自筹500多万元建成了村级农贸市场,年交易额达8000万元,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右江矿务局为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农民工公平、公正、平等的待遇,让农民工有干头、有盼头、有牵头,吸引了2000多名农民工到局内就业,占生产一线职工的70%以上,有190多人从采煤工变成技术员、管理员、副矿长、矿长助理。 

  务工人员的成功回流创业或就业,为企业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平台,促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企业的欢迎,田东县也被评为全国劳务输出大县、全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县级 “浙商投资最佳潜力城市”等称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