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9日 来源:百色新闻网 作者:黄运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今年端午节,在广东中山务工的乐业县甘田镇夏福村陆钦粉带着妻子、孩子驾着新买的本田车,千里风尘赶回家过节。像陆钦粉这样驾车回家过节的外出务工者在该县与年俱增。这是乐业县劳务经济由“游击队”变为“集团军”,“劳力型”转向“技能型”,“务工热”化为“创业热”的可喜变化,劳务经济已向规模型发展。据银行部门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劳务收入共创5个亿。

  劳务输出由“游击队”转为“集团军”。该县劳务输出起步早,分布广,现有8万多人在外务工。一直以来,该县把发展劳务经济视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努力打造劳务输出基地县,积极改变原来农民外出务工的游勇散兵的方式,开拓劳务输出渠道,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全县8个乡镇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站。为加强集团军的力量,务工人员在外成立同乡会,专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法律咨询,调解劳务纠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早期的务工人员不懂技术,就业大多数是干体力活,工资低廉。该县注重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高,县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了培训基地,每年培训电脑会计、电工、装璜、服装缝纫等技术工1000-3000名,经过10多年务工的历练,务工者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掌握了一定技术。同乐镇武称村王显武在外务工多年,掌握了技术,懂得生产管理,现在广东省一家五金生产厂任副厂长,月薪在4000元以上。

  “  务工热”转向“创业热”。经过10多年艰辛的打工之路,大多数务工者实现原来的打工挣钱填肚子、挣钱盖房子的目的。还有一部分人完成了资金积累,自己筹资办厂,拥有自己的企业,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老板群体”,这是务工带来最大的成效,使得劳务经济实现跨越性的发展,在深圳、海南、中山等地这样的老板群很多。据了解,仅乐业县同乐镇在外务工创办企业的就有10余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