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2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陈德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几年,武宣县群众修村屯公路热情高涨,大同村2.5公里水泥路自筹资金12万元;眉山村第一年修砂石路,第二年自己落实修水泥路款超过10万元……全县去年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25个,完成投资870万元,同比增长31%。到7月24日,该县98.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以心建路

  黄茆镇党委书记韦家玲说:“我们走的是以经济发展的曲线迂回方式。甘蔗进厂猛增到20多万吨,人均有蔗8吨多,仅这项就有3500多万元的收入。麻爪、蔗木、大浪8个肉牛规模养殖小区,新贵特色农业、上额花罗葡萄、长岭苗圃、甘检黄栀子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的建成,让黄茆成为县里综合实力三强乡镇。”

  农民富了,自然不满足现有的砂石路,修水泥路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6年,尚文村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修路筹备委员会,村民委邀请镇主要领导参加了他们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汇报修路具体方案,拿出部分集体资金作为修路的“媒”,以诚心吸引镇政府配套款。紧跟着,大浪村等3个村民委也分别找到镇里要求修水泥路。

  “修路的主要困难是征地和资金,但一说到修路大家都很热心。”尚文村副主任莫谅华说,“我们一个月时间就筹得资金2万多元,另外还把4万多元的蔗区修路款全部用上。经村筹备委员会成员分头做思想工作,牵涉到用地的50多户人家主动砍掉甘蔗和果树,移了沼气池。所以,上级对四级公路的立项也快。”

  2006年,全镇投资450万元,其中群众集资90万元。建设15.1公里的村级水泥路4条。今年,群众又自筹资金正在落实另外2条村级公路。

  “群众行为与政府行动是互相促进的两方面。广泛宣传发动的直接结果就是群众变‘要我修’为‘我要修’。”镇长谭智莉总结道。

  以村修路

  灵湖村距武宣县8公里,以村前碧波闪闪的灵湖得名,村里到处耸立着两层高的新楼房。

  2006年,武宣县委、县政府将灵湖村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把建村、修路“捆”在一起共同开发。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全村集资投入70多万元,自己动手修起了2.6公里长的水泥环村路,利用集体收入在灵湖边建了一个文化长廊,自发组织了文艺秧歌队和狮子表演队。村民张谨昌说:“现在99%的人住上了楼房,环村路搞好了,乘凉玩耍地方多,还可以到活动中心下棋,文化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村委主任张建科说:“走在环村水泥路上,人特别精神;以前道路不顺畅,机械很难开到田地里,现在用拖拉机耕种也方便了,投资60多万元的村文体小广场也即将建成。

  一条路的兴建,带动了新农村多项事业的起步。如今,风景秀丽的灵湖村,成了农家旅游的好去处。

  以林换路

  下江村地处广西大瑶山南麓,与临近的上江村一起有5000多人口,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道路是黔江,到县城要坐船近4个小时。这个广西区级贫困村人均仅有一分多冷水田,一年下来还不够糊口。

  另一方面,这个村又有着远销桂东南和粤、琼等地的6000多公顷竹木资源,人均有林32亩。村前村后漫山遍野的竹子,山风吹过时涛声阵阵,好不壮观。

  2006年,该村引进广西华劲集团投资2000万元进行低产林改造,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道路。公司投入70万元,修好了总长14公里的村级路,受益农户辐射到附近的上江村和东乡镇5个村委1.6万人,到县城的时间比水路缩短了2个小时。

  祖祖辈辈过去只能用船跟外界沟通的石额村民,受到启发也走上了招商引资的路途,先后筹集资金21万元,修建了路基宽4米,长17公里的两条村级公路。

  千百年来,默默淹没在莽莽深山中的竹木、药材等丰富的财富因为交通瓶颈被打通,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源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