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县新靖镇亮表村福巷屯不愧是“木偶之乡”,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一两段。这一称号可不是他们自封的,而是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授予的,为了弘扬桂西南的木偶文化,把民间艺术表扬光大,2006年秋,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拨出15万元兴建广西壮族自治区“木偶之乡”福巷木偶文化基地,建起了纪念碑、文化室以及戏台。
福巷屯是桂西南提线木偶的发祥地,其独特的木偶演唱活动源远流长。福巷提线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地方戏种,从创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壮民族艺苑一枝独放的奇葩。
如今,福巷提线木偶戏师傅李克文、黄明亮,把木偶文化传承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扬光大,让福巷木偶戏世代相传,留芳千古。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提线木偶戏源于唐玄宋年间,最初称之为木居士,到明朝时期更称为傀儡戏,明末时又改称作木偶戏至今。木偶戏从创始发展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福巷提线木偶戏是桂西南提线木偶戏承传发展最早的一个派系。始祖师岑公继柳(明代土司后裔),福巷人。他于嘉庆年间涉外谋生,偶遇木居士高人。后来,两人说话投缘,和睦相处,遂拜其为师,在其门下学艺。岑公天资过人,聪明伶俐,又十分好学且能吃得苦,记忆非凡,过目不忘,一学就会,一教就懂。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学多年精其技艺后,返回故里发展,成为桂西南第一代木偶师祖。
黄灯伟,字柴昭,是木偶戏第五代传人,也是桂西南历代木偶师傅中艺术造诣最深、影响力最广,知名度最高。他自幼多才多艺,博古通今,言谈风趣,滑稽幽默,能编能唱,以戏子武打技艺精湛的表演风格,博得大众的喜爱和称赞,成为木偶戏武派大师。
建国初期,他大胆创新,把木偶戏改革成壮剧,在靖西、那坡、德保、大新等县上演大获成功。为弘扬壮剧精华,发展壮剧文化,1955年初,他与德保县的赵孟伯赴邕创建了广西壮剧团。他担任团长兼编导之职,先后创作了《百鸟衣》、《红铜鼓》、《打渔杀家》、《宝葫芦》等民间流传剧目。
如今,木偶戏已成为壮乡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文艺,为当地建设和谐社会注入了新的内容。每当逢年过节,福巷木偶戏班都在当地或外县外乡镇演上好几场,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和欢迎。特别是每逢润年,当地有一个习俗,各乡村都要演上一两场的木偶戏。据说,演木偶戏是当地群众对来年的祝福,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天福巷木偶戏正以她独特的表演风格,为当地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其独特的宣传作用。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
融安:技能培训助就业
6月22日,在融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融康社区,叉车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叉车技能培训。近日,融安县举办叉车司机培训班,主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示范操作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