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黎文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农业税不用交了,国家还给我们发补贴。家里的六亩地入股后,我不仅成为经济实体的股东,还从农民变成了领工资的产业工人,不用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领到600多元的工资,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享有养老、医疗等保险,想起来就开心。”武鸣县锣圩镇岜勋村村民黄丽珊笑着说,今年她能从该村的农民经济实体领到7200元以上的工资,再加上家里六亩地的国家种粮耕地综合补贴394.68元和土地保底分红3000元,仅这几项收入就有10594.68元。此外,通过土地流转,黄丽珊的爱人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每年在外打工的劳务收入在12000元以上。

  往年,黄丽珊一家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由于种植粮食季节性强,家里的两个劳力基本都被拴在土地上,辛苦一年,六亩地每年纯收入也就是3000多元,除去日常开支和人情往来后所剩无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武鸣县开始尝试土地流转后,像黄丽珊这样的闹心问题终于有望得到解决。

  在当地党委、政府“用工业的理念办农业”思维的引导下,黄丽珊所在的岜勋村党支部与广西三凯生态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建了“岜勋村农民经济实体”,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在三凯公司以注册资金500万元作为资金股份的基础上,由农民自愿以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作价为资源股份,组成公司与农民共存、共管、共建、共同创造财富、共同享有的经济实体公司。岜勋村农民经济实体拥有对入股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使用权,通过统一规划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在经济实体运营中,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所有经营风险由三凯公司承担,入股土地年利润分红达不到500元/亩的,由公司垫资保底分红,在确保农民年分红500元/亩的基础上,才考虑公司与农民的股份比例分红。农民股东还可以自愿报名应聘成为农民经济实体的职工,按月领工资、享受社会保险及公司福利,享受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待遇跟城镇工人基本一样。由于岜勋村农民经济实体一开始就确立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入股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仍归农民所有,农民经济实体只统一行使经营权,而农民又能分享更多的土地经营收益,因此农民经济实体刚成立就吸引了375名农民参加,入股土地面积达1368亩。

  经过试运营,成长中的“岜勋村农民经济实体”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对农民的每一个承诺,使农民生活得到了真正的保障。农民股东们普遍认为,土地流转后想在经济实体上班的可以领工资还有社会保险,想外出打工的也没了后顾之忧。

  岜勋现象只是武鸣县开展土地流转改革中的一个例子,通过土地流转,该县宁武镇潘村的潘培斌承包了500多亩土地,成为了木薯和甘蔗农作物的种植专家,他独创的木薯高产长茎秆栽培技术推广到区内外,平均亩产量和效益比用传统种植方法高出近1倍,他的甘蔗种植技术更是名扬海外,屡次被泰国糖厂邀请出国做甘蔗种植技术指导;该县城厢镇大皇后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了6户拥有50亩以上鱼塘的养鱼示范户,在这些规模示范户的带领下,大皇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鱼专业村。近几年,来自外地的客商通过土地流转,先后在该县投资连片种植香蕉和连片种植反季节西瓜等经济作物,当地农民流转土地后,除了得到一笔可观的转包费,还可以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更重要的是通过打工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现在该县农民也种起了反季节西瓜和优质组培苗香蕉等高效益农作物。

  在鼓励土地流转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当好了服务员和监督员,当好服务员就是为土地流转后的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生产经营者走优质高效农业之路;此外,武鸣县将生活困难户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解决其生活问题,让他们放心参与流转土地,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则积极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逐步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不断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该县还采取订单培训、对口输出等形式,有效转移了11万余名富余劳动力,为全县土地流转提供了助推力。当好监督员就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指导农民按照法律制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备案鉴证,保障土地合法有序流转。

  根据统计,目前武鸣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万亩以上,规模经营50亩土地以上的林业大户201户、甘蔗大户496户、蔬菜瓜果大户1128户。土地流转已成为推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催化剂,土地规模经营户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