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唐广生 本报通讯员 杨振文 谭其欣 潘新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武宣县各级领导从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关心水利建设,努力建设好这一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图为县长韦文晋(右二)和县水利局局长覃献文(左二)在甘蔗灌溉现场共商全县水利大计。

  本报记者 唐广生 本报通讯员 谭其欣/摄

  武宣县水利部门抓紧雨量少、水位低的有利时机,加紧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图为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对福隆水库大坝灌浆。

  本报记者 唐广生 本报通讯员 谭其欣/摄

  干群携手开展一年一度的冬修水利大会战。图为水渠清淤现场一景。 李荔玲/摄
  水利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近年来,武宣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水利投资新模式,创新甘蔗灌溉新机制,推动全县水利建设年年迈上新台阶,全县水利事业走在了来宾市各县(市、区)前列。今年11月初,自治区水利专家调研组一行对武宣县在蔗区灌溉上的新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县为全区甘蔗灌溉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探索投资模式新

  水利工程稳推进

  初冬时节,一踏入武宣县境,但见茫茫蔗海中隐藏着两条“当代水利长城”:一条为投资910多万元、长75.5公里的“空中水利长城”——二塘镇樟村西江槽甘蔗灌溉工程;一条为投资660万元、长50公里的“地下水利长城”——武宣镇大龙村甘蔗管灌工程。

  县长韦文晋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武宣县创新水利投资新模式,协调企业“以工哺农”投资兴建的两大水利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武宣地处桂中旱片区,原有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超期“服役”年久失修,有的设备严重老化,根本无法有效地防御自然灾害,甚至成了安全隐患;旱魔的频频光顾让该县的农民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过去时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何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2005年8月,上任后的新一届县领导班子认识到,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探索新机制,走“以工哺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新路子。

  几经努力,目前武宣水利建设已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自2005年以来,该县完成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6119.46万元,其中重点完成了甘蔗灌溉工程7处,人饮安全工程46处,水毁水利工程69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41处,渠道防渗84处66.15公里,渠道清淤707.31立方米。同时,该县的石祥河、乐梅、北堂、乐业、福隆等5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已被列入中央预算投资项目,目前已有3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正在施工当中。

  写就灌溉新篇章

  甘蔗增产有保障

  “农民种蔗有补贴,铁牛深耕提单产;蔗路维护保通畅,科学灌溉促增收。”这是如今武宣县甘蔗生产的真实写照。

  这一真实写照,灌溉新机制功不可没。2006年2月,才上任几个月的县领导新班子,就协调博宣公司制定了投资7000万元,在2010年前新增蔗区灌溉面积10.8万亩的甘蔗水利灌溉工程计划。至今,广西博宣公司已先后投入1700多万元修建了西江槽灌溉工程、根村电灌工程、大龙甘蔗灌溉工程及小型甘蔗灌溉工程,西江槽和大龙村两个甘蔗喷灌工程自流灌溉面积达1.62万亩。此外,目前该县新龟岩灌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灌溉面积为2万亩,分三期完成。

  在抓好连片灌溉甘蔗面积大型灌溉工程的基础上,该县还引导企业制定实施小型提水灌溉项目贷款制度,鼓励蔗农兴建小型灌溉。去年以来,博宣公司灌区投放贷款共约166万元,其中建设示范性灌溉面积3000亩,贷款购买小型抽水机135台,加上蔗农自行购买的小型柴油抽水机,小型灌溉面积已达2万亩,并对参与小型灌溉示范点建设的蔗农每亩给予补贴120元;黔江农场利用国家投资水利建设资金及自筹资金总投资120.5万元对水利喷灌工程进行改进、扩建,新增甘蔗灌溉面积5170亩。

  “三分建,七分管”,解决蔗区灌溉持续发展是关键。该县通过认真总结几年来开展甘蔗灌溉工程经验,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办法,力求建一个发挥效益一个。如樟村西江槽甘蔗灌溉工程就是由博宣公司、灌区村委成立“博宣甘蔗灌溉服务协会”共同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会与灌区蔗农签订了种植协议:协会负责指导蔗农开展甘蔗生产和田间管理工作,负责灌溉费用,蔗农按照协会的指导方法开展甘蔗生产和管理,努力使甘蔗平均亩产达5吨以上。若亩产不达5吨,灌溉费用由协会负责;亩产超过5吨的,超出部分协会与蔗农前三年按4∶6分成,第四年起按3∶7分成,蔗农始终拿大头。另外,分成收入扣除年运行费用后,剩余部分由公司和村委按6.5:3.5进行二次分配。这样,确保蔗农、村委、公司三方均受益。

  通过新建、改建、修复形成的蔗区灌溉网,目前武宣县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1万亩。从浇灌效果看,平均亩产提高了1至3吨,每年可实现甘蔗增产4万多吨,按现行糖价计算,农民可增收700多万元,财政增长229万元,企业增效194万元,达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三赢”局面。

  水利设施打得牢

  农民增收齐夸好

  望着长势喜人的甘蔗,二塘镇樟村农民黄显贵笑得合不拢嘴,他高兴地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他家20亩甘蔗,预计2008/2009榨季亩产达6吨以上,总产120多吨,比未建有西江槽灌溉工程前总数增产60多吨。他深有感触地说:“全靠了县里这些年来打牢水利设施,旱涝不愁,给我们蔗农增收带来了保障。”

  据该县水利局局长覃献文介绍,近年来,武宣县打牢水利基础设施坚持不懈。县里每年都派出工作队深入乡村指导群众搞好水利建设,并与农民朋友携手并肩开展一年一度的冬修水利大会战。近4年来,该县冬修水利项目完成总投资2775.4万元,总建设项目达178处。项目实施后新增灌溉面积0.79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32万亩,渠道防渗66.15公里,清淤707.3公里,新增蓄水能力295万立方米。

  如今,漫步武宣大地,到处可见干群携手冬修水利的火热场面。据悉,今冬明春武宣水利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377.32万元,总建设项目254处,项目实施完成后,全县可新增灌溉面积近1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91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175万亩。据了解,武宣县的目标是结合桂中治旱工程大会战,力争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使全县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