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磨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环江河风光。

  翻开地图,在云贵高原东南麓、广西西北部——这样一个“唯一”的地理坐标并不难寻——这里,就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

  翻开历史的画卷,在浩繁的古籍中却难寻毛南族作为一个独立族群的记载。直到195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的“毛难族”,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1986年6月,应环江县政府及毛难族群众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毛难族”改称“毛南族”。次年,庆祝全国第一个毛南族自治县成立的欢歌,在环江唱响。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生活着5万多毛南儿女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谓“小家碧玉”。

  有人说,闻香,可识“小家碧玉”。

  我们走进环江,读一幅流香的毛南山乡立体画卷。

  “民族新村”折射安居生活

  这里,距环江县城只有6公里车程。但走进毛南山乡之前,记者并不知道,这个地图上被称为“思恩镇陈双村高龙屯”的地方,是一个值得探访的“民族新村”。

  这里,与距县城66公里的下南乡,本是两个“沾不上边”的“坐标”。而被称为“三南”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才是记者此行最初设想的目的地——因为那里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但走进高龙“民族新村”之后,让记者终于觉得不虚此行的是,两个“远”“近”不同的“坐标”,其实有着穿越时空的交会点——这里,是从广西下桥水电站环江库区下南乡景阳村拉样屯迁入安置的毛南族移民村。

  住在新村的莫伟宁告诉记者,他们在2005年2月搬来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是‘新村’的模样了”——住的是下桥电站业主为村里投资兴建的32套钢混结构平房不说,政府还多方筹措资金帮助他们这些移民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因为当初他们帮建的平房打的是楼房的地基,现在我家又在上面加盖了两层……”莫伟宁笑着说。

  谈起在这里生活和过去的不同,站在家门口的莫伟宁指着脚下经过硬化的村道说:“现在水泥路一直通到村外的二级路,农用三轮车20分钟就能到达县城。以前住在拉样屯,走路到下南乡都要4个钟头……住的地方交通好了,出去打工都方便多了……”

  和新村里的许多农户一样,除了外出打工,莫伟宁一家的收入主要来自甘蔗种植、桑蚕和养殖。“甘蔗种了20亩,还种了5亩桑树……”面对记者,含笑的莫伟宁只是透了这样一个“底”。在记者一再追问下,这个操持着六口之家、42岁的朴实农民又挤出一句话:“这加盖的两层楼大概花了8万块钱……要是像搬来以前那样光靠种玉米,哪里敢想……”

  像高龙屯这样的“民族新村”,在环江其实并非个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1996年,河池在环江全面实施异地安置扶贫开发工作。目前环江已创办县内移民安置场21个,征用土地6万亩,安置县内移民1454户6887人;创办县外移民安置点207个,征用土地32万亩,安置都安、大化、东兰等三县移民1.2575万户5.9583万人。该县先后出台了多项异地安置扶贫政策,通过政府行为解决移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同时加大对异地安置移民的种养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品种。目前,200多个移民场点基本形成了以甘蔗、桑蚕、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结构。

  “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这样的安居生活,确实令人欣慰。

  “菜牛之乡”点睛山乡巨变

  相对于抽象的“民族新村”,作为“毛南之乡”的下南乡的变化,或许可以让人对今日毛南山乡有更具体的认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下南乡依托独特的石山植物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菜牛之乡”的美誉已经转化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

  “三南”地区盛产牛类最爱吃的“沙树叶”,下南饲养菜牛的历史也十分久远。这里的菜牛,以“沙树叶”及“卧鸟草”等其他嫩草作为主要饲料,佐以玉米、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掺青饲料早晚加喂,攻膘时再加以小米、黄豆浆等细粮。由于喂养方法特殊精细,营养丰富的下南菜牛肉一直被视作“质脆嫩清甜”的上品。用“到了环江吃不到菜牛肉”形容憾事,已经成为远近通用的比喻。

  “外乡人以‘吃不到菜牛肉’为憾;而‘外乡人吃不到菜牛肉’,却是我们‘不懂致富’的遗憾。”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共识,今天的下南乡得以跳出“耕地面积仅占乡土地面积3.77%”的困扰:全乡2007年种植牧草面积3500亩,建成4个大型养牛示范场,培育养牛示范户200多户,全乡菜牛存栏1.2万头,年出栏菜牛4500多头,成为全区特种商品牛生产基地。

  与产业发展紧紧连在一起的传统菜牛养殖业,在今年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多了一个“关键词”:环江菜牛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认证。

  “五香”品牌延伸产业之路

  在毛南山乡的发展路上,比“环江菜牛”先行的,还有早在2003年就通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认证的“环江香猪”。如今,以环江香猪领头的“五香”(香猪、香粳、香牛、香菇、香鸭)特色品牌,正在引领毛南山乡走上一条以特色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加工业的通途,农业优势资源已逐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今日的毛南山乡,开始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努力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为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环江瞄准国内外市场,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形成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双赢”效应,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有效带动一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63个,总投资52.1亿元。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87亿元,其中香猪和菜牛产值达1.7亿元。而于此相呼应的,是这样两组“留香”的数据:新建了1个绿色食品加工厂和8个香猪、菜牛肉制品加工厂,年可加工香猪20多万头、菜牛10多万头、水果和蔬菜3000多吨;新引进投资1800万元兴建的1个出口食品加工厂,年加工牛、猪、羊60多万头……

  闻“香”识环江——这个先后获得“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全区桑蚕发展十佳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菜牛之乡”等荣誉的毛南山乡。

  相关链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邻融水、罗城县,南接宜州、河池市,西隔打狗河与南丹县相望,北与贵州荔波、从江两县毗连。县城距首府南宁331公里,距桂林340公里,距河池市48公里,交通方便。

  环江是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土地宽广,资源丰富,重要矿产有煤、铁、铅锌、锡和滑石。这里有广西最大的无烟煤基地,有品位高、质量好的铅锌矿和优质的铁矿,主要工业产品有铅精矿、锌精矿、锌焙砂、双灰粉等。

  环江是广西林业大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区,森林植被丰富,物种繁多,全县林区有维管束植物915种,乔木树种536种。常见乔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椎木、樟木、香椿、菜豆树、荷木、水青岗、青岗栎、栲树、大叶栎、楠木、枫香、槭树。灌木及草本植被常见的有桃金娘、黄荆条、白背桐、盐肤木、岗松、野茅草、纤毛鸭嘴草、蕨类等。除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外,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县有陆生脊椎动物共260种。

  民族风情

  傩文化·花竹帽

  在毛南山乡,神秘、独特的傩文化和传统编织工艺品花竹帽,并称毛南族的两大“族宝”。

  毛南族傩文化经历代传承和长期积淀,融合了毛南族口头文学、民间山歌、舞蹈、音乐、雏形戏剧、傩面具雕刻等内容,其中的傩歌、傩舞、傩戏被中外专家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原始古朴、风格独特的傩戏是毛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表演过程中始终戴着被称为傩面的木制面具。用优质木块雕琢而成的毛南傩面一般高30厘米、宽20厘米,共有文、武、善、凶四大类72种面相,性格、神态各有特点。

  与傩文化一样独具特色的,还有毛南族“族宝”花竹帽(毛南语称“顶卡花”)。“花竹帽定情”的故事,已在毛南山乡流传了几百年。过去,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做爱情的信物,一直是毛南族的传统习惯。在几十前,花竹帽也还是当地青年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首选嫁妆。

  毛南族“顶卡花”直径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片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如发丝的篾条往下散开做经线,做纬线的竹篾也很细薄,以至能在直径仅2尺的锥面上交织出近百道平整的圆圈;帽的上沿用黑色细篾交织成一道花边,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黄色和黑色两种细篾交织成宽约三四寸的一道花带,花带上织出对称、工整的菱形图案。秀美玲珑的外观、简洁奇妙的图案、精巧细致的编织、严谨吻合的结构以及金墨分明的对比基色,使花竹帽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