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龙燕秀 诸葛保满 贺振敏 容科彪 张立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921年11月29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来到阳朔,盛赞阳朔“万山环绕,遍地膏腴”。针对阳朔实情,依据其治国方针,孙先生指出了阳朔富源之法,助民致富之术,并勉励阳朔各界“勿以为阳朔皆不毛之石山,悉属废物。自我观之,阳朔遍地皆黄金也。”“诸君若知之而开发之,则见阳朔皆富家翁也。”

  孙先生的预言今天在阳朔成为现实。“阳朔遍地皆黄金”——1个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和4个3A级景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县,“阳朔皆富家翁”——2006年、2007年蝉联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09元,今年至8月底,居民储蓄存款达224805万元,今年1-7月,旅游总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3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1亿元,同比增长141.8%;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8项,完成投资4.77亿元。……阳朔县如何“知之而开发之”——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的发展价值观,实现环境优化和经济发展“比翼齐飞”!

  着力保护“母亲河”漓江

  “漓江是画坊,”画匠说,“漓江归来满锦囊。”“漓江是天堂,”旅人说,“漓江归去魂已牵。”

  德国两位前总统卡斯滕斯和魏茨泽克游览漓江后感叹道,“我非常钦佩你们为保护漓江水质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古人描述漓江的千古绝唱。漓江——阳朔的母亲河,被阳朔人视为旅游发展的生命线!阳朔镇的黄坤华,一个喝漓江水长大的男人,自己掏钱买了漓江第一艘义务保洁船给漓江“洗脸”;兴坪镇冷水小学老师陈新和与老伴坚持20多年护理漓江;杨堤乡的杨德明,总是主动制止游客在郁郁葱葱的凤尾竹上刻字。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一件件看来很平凡的小事,却让漓江水常清,树更绿,在阳朔,全民保护漓江成为一种共识。

  “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好阳朔的发展环境,也是阳朔对桂林、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贡献。”阳朔县委书记谭峰道出保护漓江的重大意义。一直以来,阳朔县积极开展“播绿行动”,以绿化、美化漓江两岸,执行沿江两岸山上不准割草放羊、水中不准网箱养鱼、岸上不准随意建房采石等规定,坚决杜绝沿江滥采、滥挖、滥捕等行为,保护漓江生态植被。该县建成全区第一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减少生活用水对漓江的污染,关闭了漓江边的化工厂等企业17家,否定了6家高污染的在谈企业,从源头上消除了工业污染源。到金宝乡、福利镇、葡萄镇等远离漓江、远离遇龙河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办厂,并投资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彻底消除了工业发展对漓江污染的隐患。

  “漓江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阳朔县县长谢灵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既要漓江美如画,又要群众生活似蜜甜。”今年,该县财政专门安排300万元作为漓江沿岸农业发展资金,扶持沿岸农民种植金桔、春熟蜜橘、山葡萄和养殖甲鱼、竹鼠等,建设沿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村内码头,漓江沿岸的水、电、路改造以及人畜饮水、建筑立面改造等工程。该县老城区处于漓江核心保护区的最末一段,城镇居民和游客的生活用水,对漓江造成一定的污染。为此,该县加速城南新城区建设进程,将老城区完全还给游客,成为科学保护漓江的又一重要举措。

  打造西街和谐品牌

  1984年,阳朔西街经初步改造初具规模,成了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吸引着许多“背包客”; 1999年初,该县又投入1582万元对西街进行保护性整治,凸显“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木门木窗、吊阳台”的桂北民居建筑风格,阳朔也因此多次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县,2007年西街荣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建筑、纯朴的民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西街80%的投资经商者来自外地,包含近10个国家的境外人士,所有商铺商标都是中英文标注,成了中国一绝。外国朋友在西街住下,学习中文、书法、太极拳、烹饪、象棋等中国文化。每年暑假期间,有数万名游客前来西街修学、旅游,西街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外语角”,许多人还在此谈恋爱、结婚,至今,西街已缔结近500对涉外婚姻。于是乎,西街成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洋人街”、成了超越地域的“地球村”,年接待中外游客近600多万人次。

  此外,阳朔还着力打造“大西街”县城环境。去年,该县先后投入2.1亿元巨资超常规、超高压、超极限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荣获了全区先进县的殊荣。今年,该县又投资近1.8亿元,重点抓好321国道改线水泥路,投资400万元开展1000余米的县城水系整治工作,将流经县城的河底全部硬化,两旁堆砌假山,种上花草、树木,在改善县城环境中做足“水”的文章,尽显阳朔山水之灵性。加大了桂阳公路、县城及景点景区的绿化、美化、彩化力度,把整个县城扩展成扬名中外的西街景区,县城所在地阳朔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文化和旅游双促进

  阳朔县在发展旅游中,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使文化成为阳朔旅游发展的灵魂。2003年,该县引进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已接待中外观众290万人次。参加演出的演员其中有300多名是附近的农民,每年人均可获得上万元收入。该县充分挖掘“刘三姐”民间文化艺术,切实打好“文化旅游牌”。今年27岁的莫桂才便是众多依靠文化致富的农民之一,他在《印象·刘三姐》剧场附近办起一家“莫老爷农家饭馆”,白天经营饭馆,还做兼职导游,晚上去做演员,一年下来经济收入近20万元。像这样周边农民依托《印象·刘三姐》景区办旅游每年增收300万元。高田镇凤楼村人在大榕树旁办起了“刘三姐”展览馆;阳朔人把刘三姐的定情物绣球制成旅游工艺品出售;福利镇农民从事“刘三姐”画扇制作,年产160多万把,产值320万元左右,画扇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群众利用文化搞旅游,每年人均可增收1000元。

  建设新农村,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

  “旅游立县,农业稳县”是阳朔的发展战略,将农业与旅游结合开发生态旅游是该县又一条经济发展的路子。2005年阳朔已被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为世界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如何使阳朔“中国旅游强县”成为经济强县,该县今年提出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的目标。首先重拳出击投入巨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举全县之力投入近2亿元狠抓76公里长的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目标;投资5000万元开展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农村有50%村级道路已实现硬化;投资78万元解决饮水问题;投资3000万元对农民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彰显“桂北民居”风格,让百姓的住房也成了旅游的看点和亮点。去年投资538万元,解决了该县最后24个行政村人口用电问题,实现了电网覆盖范围内的“户户通电”目标;今年投资720万元,对32个网改台区和10条10kV支线进行了完善化改造,改善了农村用电设施,提高电网供电可靠率,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办用电。建设完善了全县9个乡镇的司法所、文化站、卫生院、计生服务所等部门设施,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和游客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城镇的待遇。

  该县积极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元素,从阳朔镇东桃至葡萄的乌龙长百里,沿线具有万亩生态金桔示范园,政府引导当地农民利用这一优越条件,把“金桔园”转化为“旅游园”,纷纷办起“金桔农庄”和“金桔饭庄”30多家;凉水井村全村入股办起了度假山庄;高田龙潭村办起古民居游;历村农民在月亮山下办起农家旅馆、饭店60余家,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人均收入从1998年前的1000元一跃变成现在的2万元,10年间翻了20倍。据了解,该县至今已有近10万农民坐上了“生态休闲游直通车”,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华域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