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8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马宏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本世纪头几年,资源县因其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独特的丹霞地貌使生态旅游风生水起,着实火了一把。但因对旅游资源整体包装不够、深度开发不足等多种原因,不久便落得“门前冷落”的境地。近年来,该县以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实现生态旅游二次腾飞之路,注重打好“五手牌”,努力做大做强生态旅游蛋糕,去年接待游客人数获得了大幅增长。

    初期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

    为了脱下贫困的“帽子”,寻求经济发展新路子,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县先后筹资5000多万元开始生态旅游开发,相继开发了资江、八角寨、宝鼎瀑布、天门山、五排河漂流等景区。资江—八角寨景区在198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八角寨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广西十佳景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同时,2002年资源县被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县,资江—八角寨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在广西崭露头角。

    2001年,该县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引入深圳市蒲洱举世品牌有限公司开发八角寨景区。两年后,再经上述公司引进深圳市金色时代娱乐餐饮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桂林八角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伙开发经营资江—八角寨景区,该县完成了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轮招商引资。

    寻医问诊:问君哪得清如水

    但由于深度开发、资源整合和宣传促销不到位等种种原因,该县招商引资后不但没有给生态旅游业带来大发展、大繁荣,反而游客量和知名度逐年呈递减趋势。资江—八角寨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由2003年前约10万人次,递减到2008年只有近2万人次,没有达到当初招商引资发展生态旅游的预期目的。

    资源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召集各界人士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邀请广西区内多名旅游专家学者到资源“把脉问诊”;带领县旅游局、县发改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到桂林、南宁“寻医问诊”,多方寻求发展资源生态旅游的良方、良策。

    做大做强:引进源头活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县以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引进了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 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更好地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借助桂林旅游市场“大车头”,带动资源生态旅游发展,利用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强大资金实力,整体整合宝鼎瀑布、天门山、资江、八角寨等景区,形成以“丹霞之魂”的八角寨景区为核心的丹霞地质公园整体品牌,深度开发资源生态旅游。

    “打铁还需自身硬”。资源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大手笔建成河灯文化长廊、民族文化体育馆、马岱宗先生书法碑刻、县医院综合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启动城北自驾游宾馆等星级宾馆群一大批城建项目,打造宜居、宜游、宜工、宜贸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县城。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构建多元生态旅游体系及网络旅游模式,打好“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生态观光、人文景观、红色旅游”等“五手牌”,在原有的“资江—八角寨、宝鼎瀑布、五排河漂流”等景区的基础上,挖掘出“河灯歌节”民族风情文化、建成观光生态农业的“中峰红提长廊”和石山底龙洞峡自然风光、规划开发老山界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等一批旅游新元素。快速建设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县建设,为发展旅游业做好基础保障性工作。

    该县立足“丹霞之魂”金牌品牌,挖掘民俗风情、历史人文、红色旅游等资源,坚持“立足广西、面向湖南、关注珠三角”的促销思路,着力打造独具资源丹霞特色的生态旅游精品,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2010年,该县接待游客人数与上年同比增长300%,荣获桂林市2010年旅游发展进步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