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刘伟 向志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日益发达,如何关爱留守群体?如何有效管理和服务外出农民工?这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记者在广西马山县了解到,这个劳务经济大县将党建与地方发展实际结合,开展“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情系外出农民工、情注留守儿童、情暖空巢老人)”活动和外出务工党员“异地安家、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构建“留守有爱、外出有家”的劳务经济服务新体系,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也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强化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多层关爱网络,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马山县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10万人(次)以上,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马山县委书记李兵表示,大规模务工群体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我们将党建融入地方发展实际,由党组织带头引导,开展‘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为‘留守群体’提供关爱。”


    据介绍,马山县共有2.4万多名留守儿童,约占全县儿童总数的36.26%,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容易出现孤僻、封闭等心理障碍,也更易受坏环境影响。马山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起了多层关爱网络。


    首先,广泛建立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的“代理家长”制度,对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监管,并通过电话、书信加强与其父母及监护人沟通,每所学校还配备了一名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目前,全县共有2000多名党员、团员和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1万多名“亲情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爱心活动。


    白山镇内学村党支部宣传委员罗丽宁无偿提供自家楼房庭院,建起了以吸收留守儿童为主的桃李幼儿园。记者在这里看到,大厅桌上整齐地放着几十本“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着每个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罗丽宁介绍,除学习和生活外,老师们还会及时了解每个儿童的课余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并经常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其次,组织部门为留守儿童打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县委组织公安、文化、城管、教育等部门,加大对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等场所的专项治理力度。记者在古零镇看到,镇里专门开设了爱心网吧,留守儿童想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对话,就对其免费开放。周鹿镇武平村廖添社区党支部则利用闲置校舍建起“爱心文化中心”,放学或放假后,孩子们经常聚在这里看书,而不是“四处乱窜”了。


    此外,广泛动员社会爱心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主体,面向社会招募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人员为主的“亲情志愿者”担任代理家长;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工程,引导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资助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等。


    --结对帮扶、建设活动场所,为留守老人填补“空巢”


    马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清亮说,除留守儿童外,全县还有2万多留守老人。“他们不仅承担着很大的生活压力,既要自我照顾、隔代抚养,又要发展生产,还面临精神空虚、缺少关爱。”在“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中,马山县充分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服务,并组织和带动各种社会志愿服务,从生活和精神多方面关爱留守老人。


    据张清亮介绍,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党组织都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行动起来。“比如,县乡涉农部门,结合调整产业结构,给予技术及资金上的扶持,引导留守老人科技生产;卫生医疗部门确保留守老人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组建义务医疗服务队,对留守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登门入户提供跟踪医疗服务。”


    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县里还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了“党员义工”“爱心小分队”等志愿组织,帮助留守老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比如,农忙季节就会帮助无劳动力的留守老人搞好播种和收割,使他们不误农时。”


    为排遣空巢老人的寂寞,很多村屯建立了留守老人活动点。记者在白山镇民族村的“留守老人之家”看到,里面有摆满各类书籍的书柜、各种乐器以及扑克、电视机等娱乐休闲物品。正在拉二胡的65岁老人蓝焕仁说,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广州和南宁打工,家里只剩他和老伴,有了这个活动点之后,他经常和村里其他老人聚在这里打牌下棋、吹拉弹唱,现在他们成立了一个乐队,自制曲谱进行演练,逢年过节还在这里举办晚会。


    此外,各级党组织还开展“亲情牵手”活动,广大机关干部、党员、社会志愿者和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与留守老人结对子,以户为单位定点联系留守老人,定点对老人开展关爱活动。


    --党组织前移让外出农民工和党员“异地有家”


    除了关爱留守群体,马山县还将党组织服务延伸到外出务工人员和党员当中。2010年,马山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2万多人,其中党员800多名。张清亮表示,流动党员管理难、教育难,农村年轻党员培养难,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难,是各级党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马山县决定进一步拓展“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的内容,开展“外出务工党员‘异地安家 创先争优’”活动。


    “我们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建立外出务工党员联络服务站和外出务工人员临时党支部(‘一站一支部’)”,张清亮介绍,服务站为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咨询、法律维权、返乡创业等服务活动;临时党支部负责做好劳务输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马山县已在上海、广州、东莞3个地方成立了“一站一支部”,并与流出地党支部、流入地党支部开展三方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创。


    记者了解到,“异地安家”模式使得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到了更为全面细致的服务,强化了党组织在外出务工人群中的凝聚力,也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马山籍流动党员梁先生一直在广州靠打零工为生,“今年我参加了来自老家的临时党支部的培训班,掌握了一定的烹饪技术,现在已经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工作。”去年12月,16名在外创业的个体老板回马山考察投资,在外创业15年的广东东莞康惠百货公司董事长黄世达在多次参加联络服务站和临时党支部活动后,不仅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还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回马山搞开发。


    自活动开展以来,这些异地联络服务站和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已开展培训16班次,参加培训人员达1200多人次,已有200多人提出入党申请。在临时党支部的引导下,今年马山共吸引返乡创业的项目13个,引回资金1500多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