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鹏雁 韦如代 吴耀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白天修路,晚上排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上凤立屯群众忙碌而充实。不久前,该村民族风貌改造工程开工,村民们乐坏了,要张罗一台晚会,竣工时上演。

  225户的小村能弄出一台文艺晚会“你可别小看,我们可是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文艺队长潘柳菊底气十足。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罗城,到处弥漫着文化的气息。该县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道路,从阵地、机制和队伍建设入手,在民族文化强县道路上大步前进。

  文化同行,构建文化服务阵地

  想唱戏却没戏台,曾让东门镇永宁街民间老艺人谢永龄很烦恼。彩调深受罗城群众喜爱,但缺乏演出场所,全县近30年没有公开演过,人才日渐凋零。县民族文化广场建成,谢永龄有了舞台,几曲唱罢,追随者众多。如今,她指导的山丹丹歌舞队已是“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县里大小演出必有彩调。

  变化,源于文化阵地的建设。

  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同行。2011年,罗城被列入国家扶持较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规划,振奋之余也有“纠结”:优先安排哪些项目县委书记黄平权说:“搭好一个戏台,和修好一条路一样重要,文化设施要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并进。”最终,在2011年的项目安排中,文化项目占26%。

  文化和城市建设同行。罗城先后筹资7000万元,建起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剧院、仫佬族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综合楼、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场馆。全县11个乡镇全部建成4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文化站,建起5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75个农家书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搭好台方能唱大戏。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让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全县有专业文艺表演团队1支,城区、乡、村业余文艺队伍58支,山歌队超过300支,其中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7支。

  舞台越宽,文化自信就越强。完善的文化设施,让罗城上下对文化发展底气十足,提出了创作一首仫佬族歌曲、一支仫佬族舞蹈、一台仫佬族风情歌舞剧、一个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台戏,着力打造仫佬族文化品牌;实施节庆文化、精品文化、文化惠民、市场整治、全民健身、机制创新“六大工程”,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

  机制创新,激活民间文化细胞

  文化的生命与持久,在于融入百姓;民间文化的活跃,是文化大繁荣的基础。

  如何激活民间文化罗城的做法是,规范化管理乡镇文化站,使其承担起为群众提供多种文化服务的综合功能。

  文化站建好,如何管好用好是一个更大的难题。罗城曾深受困扰:花大气力建好的文化站如同虚设,场馆和设备被挪用或闲置,工作人员不足,年龄老化严重,大部分时间参与乡政府日常工作,无暇组织和指导乡村文化活动。龙岸镇文化站站长石江深有体会:干本职工作的时间屈指可数,一年仅能组织一两场文艺演出。县文体局局长银联健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管理机制,文化站干部属乡镇管理,必须承担大量其他工作;县文体局只负责业务指导,没有任何硬性约束。

  管理机制必须理顺。2008年起,罗城开始在怀群、龙岸等4个乡镇开展乡镇文化站规范化管理工作。核心措施是,把文化站工作列入乡镇绩效考评内容,由县文体局负责考评。同时,在组织、制度、投入、业务、服务、队伍、环境等方面设定标准,形成了乡镇文化站规范化管理的“罗城模式”。

  机制创新激活一江春水。乡镇文化站的工作重心向组织和指导文艺活动转移,在建立农村文艺队、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培育农家书屋、组织文艺培训等方面作用凸显。如今,石江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站里,全乡建立起文艺团队16个、篮球队20个,每年组织文艺演出50多场,成为全县乡村文化的一面旗帜。

  “罗城模式”正走向全国。2011年5月,罗城乡镇文化站规范化管理被文化部、财政部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是我区惟一入选示范县。 县长银邦克说:“我们从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强化场馆使用管理、规范文化站基本职能入手,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多措并举,培育文化创作队伍

  2009年,罗城文化馆和艺术团公开招聘10个人,打招呼的人不断,银联健有些招架不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给他打气:“打招呼的一概不理,一定要招到最好的。”这体现的是罗城对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视。

  区位劣势和经济弱势,使罗城文化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制约,但他们走出了自己的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韦东平说:“办法主要有引进来和自身培养相结合,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相结合,搭建‘土平台’和推出去相结合等。”

  “余馆长,派个老师来指导我们吧。”县文化馆馆长余雯雯每天都要接到乡村文艺队的求助电话。馆里每个专业人员都联系5个以上文艺队,实在抽不出身。但余雯雯还有后手,她手中有一支32人的业余文艺队、401人的民间艺人。通过挖掘,建立起“民间文化人才库”,用专业人才强化对业余队伍培训,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骨干组织者和指导者。

  2010年,罗城成为广西 “文学创作强县”,《丹凤》杂志居功至伟。创刊于1972年的《丹凤》,见证了罗城文学的发展历程,潘琦、鬼子、常剑钧等罗城籍知名文人,最初的作品都发表在这里。

  “土平台”培育出文艺名家。罗城建立健全了本土作家、民间文学、戏剧曲艺、美术、摄影、书法等协会,会员100多人。并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协会开展交流、采风活动,积极向外推举优秀作品和人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