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覃宇扬 梁克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夜幕降临,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在姑娘的吊楼下徘徊……
  3月6日晚,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的一座大型木构建筑——侗乡鸟巢内,歌声绕梁,实景歌舞剧《天下侗寨·坐夜三江》开始了今年春季的首场演出。悠扬、悦耳的侗族大歌,把现场近千名观众,带进了原生态的侗族婚恋、劳作、歌舞、民俗等场景。
 
  鸟巢宏景,“坐夜”大戏,两者以侗文化为媒,璧合珠联,如鱼得水,成为三江民族文化产业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三江“彰显特色”发展理念的文化表达。
 
  “抢占文化高地,增强文化自信,使三江科学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柳州市委常委、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李楚说,在民族文化引领下,三江把“彰显特色”作为第一理念,使文化、城建、旅游共融共荣,快速发展。
 
  文化自信,扎根人民心底间
 
  3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一,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三江富禄“三月三”花炮节拉开大幕。作为当地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到今年已是整整128届。主办者称,今年有可能是历年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光是广东来的自驾游车辆,就有100多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花炮节给出了很好的诠释。
 
  三江文化以侗族文化为核心,全县38万人口中,侗族人口占57%。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三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根据各乡镇民族文化活动特点,三江在梅林、林溪、同乐、独峒、良口等乡,分别建立了“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侗戏、侗款”六大文化传承基地,并把“专业”开进中小学,“侗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在全县展开。
 
  “小羊寻食在山头,吃饱嫩草放声唱……”阵阵清脆甜美的童音,从三江八江乡八江村风雨桥头的小学校园传出。 
 
        教唱侗族儿歌的老师覃光临,20年前已将侗族音乐引进课堂教学。
 
  “汉族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覃光临说,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饭养身、歌养心”,歌声伴了我几十年,退休后,我还要教孩子们唱侗歌。 
 
  早春二月,两条喜讯让侗乡春意更浓:由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花落三江;出自侗乡农民之手的50多幅农民画,远赴韩国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国际艺术舞台露了把脸。
 
  以“农民”作为根基,把“少数”推向世界,三江有这样的文化底气和自信。
 
  去年,三江通过深入挖掘侗族文化,引入民营资本7000多万元,倾力打造了以侗族大歌为主要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坐夜》,再现集侗族文化元素于一身的“行歌坐夜”活动。3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于桂、湘、黔三省(区)艺校侗族歌舞专业毕业生。剧目自2011年10月1日上演以来,演出超过100场,观看人数6万多人,为剧团创下100多万元的收入,成为了三江一张锃亮的文化名片。
 
  目前,三江已拥有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国家级和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眼下,三江与贵州、湖南两省毗邻5县25个侗族村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经启动。
 
  文化彰显,筑起宜居“大侗寨”
 
  侗族传统木构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瑰宝,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遍布于三江全县村寨的120多座风雨桥,200多座鼓楼,4万多座吊脚木楼,已成为侗乡的鲜明地标。到这里的客人,都能从侗乡人津津乐道的介绍中,听出了一份自豪。 
 
  如何让更多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具有幸福感的“文化存在”?
 
  把侗族建筑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建设有文化内涵和侗族特色的城镇,打造宜居“大侗寨”。三江县委政府确定了清晰的思路。
 
  近年来,三江紧扣“聚集人气,特色立城”的理念,全力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在县城所在地古宜镇,率先建起了一批具有浓郁“侗味”的城建项目。
 
  全长398米的三江风雨桥,由县里省下建办公楼的资金兴建,总投资4300多万元,横跨县城中心浔江河面,桥基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以上部分则是侗族特色木质风雨桥建筑,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风雨桥。
 
  三江风雨桥木构部分,有各种装饰元件上万个,每个都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多位木匠师傅的心血结晶。2010年底竣工的这座桥,在提升县城交通承载能力的同时,更为一座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
 
  “十一五”期间,三江累计投入城建资金近4亿元,是“十五”的40倍,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1年的6平方公里,人口增至6万多人,实现再造一个新区的目标,成为“全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如今,以前并不起眼的三江县城,侗寨元素正在快速融入:多耶广场上世界最大的鼓楼高高耸立,鼓楼南面坐落着世界最大的侗家斗牛场侗乡鸟巢,西南面则是三江风雨桥,一个个小鼓楼及木质结构休闲长廊随处可见,还有侗寨里的大巷道月亮街、油茶街……一个“大侗寨”格局已清晰成形。
 
  文化繁荣,激活产业新优势

  旅游是船,文化是帆。
 
  借力侗乡独特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与旅游无缝链接,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硬实力”,成为三江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三江抢抓贵阳-广州高铁,桂林-三江、三江-柳州高速路过境的机遇,全力打造桂林-龙胜-三江-柳州黄金旅游线路。创建了两个国家级4A景区、一个3A景区、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业呈现井喷之势。
 
  在此过程中,三江让民族文化潜能充分释放,扬文化之“帆”行旅游之“船”。
 
  “百家宴”在三江侗乡流行有数百年。林溪乡冠小屯依托程阳八寨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侗族百家宴传承点”已实现全民化,148户人家户均两人以上从事旅馆、餐饮、旅游商品经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
 
  在三江农村,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充满民族特色的农民画、侗族大歌、侗族刺绣等民俗文化,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载体。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侗族刺绣民间艺人杨甜,去年光是做刺绣就收入1万多元,在该乡像她一样的农村妇女还有500多名。
 
  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家中,有一个侗族“非遗”传承展示中心——500多平方米的上下两层木楼里,数百幅展板图文并茂,150多件实物琳琅满目,俨然一个小型侗族民俗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在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该中心每天安排10人左右的群众演出,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近年来,三江打响了“中国侗族在三江”、“中国侗族多耶节”、“中国观赏石之乡”等民族文化品牌,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31.53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0%和46%。2012年,三江成为广西3个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县之一。
 
  目前,三江正紧锣密鼓,准备把三江风雨桥、侗乡鸟巢、月亮街、三江鼓楼等县城几大景点捆绑起来,联合将其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朝着中国特色旅游县的目标大步迈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