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在姑娘的吊楼下徘徊……
3月6日晚,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的一座大型木构建筑——侗乡鸟巢内,歌声绕梁,实景歌舞剧《天下侗寨·坐夜三江》开始了今年春季的首场演出。悠扬、悦耳的侗族大歌,把现场近千名观众,带进了原生态的侗族婚恋、劳作、歌舞、民俗等场景。
鸟巢宏景,“坐夜”大戏,两者以侗文化为媒,璧合珠联,如鱼得水,成为三江民族文化产业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三江“彰显特色”发展理念的文化表达。
“抢占文化高地,增强文化自信,使三江科学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柳州市委常委、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李楚说,在民族文化引领下,三江把“彰显特色”作为第一理念,使文化、城建、旅游共融共荣,快速发展。
文化自信,扎根人民心底间
3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一,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三江富禄“三月三”花炮节拉开大幕。作为当地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到今年已是整整128届。主办者称,今年有可能是历年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光是广东来的自驾游车辆,就有100多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花炮节给出了很好的诠释。
三江文化以侗族文化为核心,全县38万人口中,侗族人口占57%。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三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根据各乡镇民族文化活动特点,三江在梅林、林溪、同乐、独峒、良口等乡,分别建立了“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侗戏、侗款”六大文化传承基地,并把“专业”开进中小学,“侗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在全县展开。
“小羊寻食在山头,吃饱嫩草放声唱……”阵阵清脆甜美的童音,从三江八江乡八江村风雨桥头的小学校园传出。
教唱侗族儿歌的老师覃光临,20年前已将侗族音乐引进课堂教学。
“汉族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覃光临说,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饭养身、歌养心”,歌声伴了我几十年,退休后,我还要教孩子们唱侗歌。
早春二月,两条喜讯让侗乡春意更浓:由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花落三江;出自侗乡农民之手的50多幅农民画,远赴韩国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国际艺术舞台露了把脸。
以“农民”作为根基,把“少数”推向世界,三江有这样的文化底气和自信。
去年,三江通过深入挖掘侗族文化,引入民营资本7000多万元,倾力打造了以侗族大歌为主要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坐夜》,再现集侗族文化元素于一身的“行歌坐夜”活动。3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于桂、湘、黔三省(区)艺校侗族歌舞专业毕业生。剧目自2011年10月1日上演以来,演出超过100场,观看人数6万多人,为剧团创下100多万元的收入,成为了三江一张锃亮的文化名片。
目前,三江已拥有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国家级和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眼下,三江与贵州、湖南两省毗邻5县25个侗族村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经启动。
文化彰显,筑起宜居“大侗寨”
侗族传统木构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瑰宝,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遍布于三江全县村寨的120多座风雨桥,200多座鼓楼,4万多座吊脚木楼,已成为侗乡的鲜明地标。到这里的客人,都能从侗乡人津津乐道的介绍中,听出了一份自豪。
如何让更多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具有幸福感的“文化存在”?
把侗族建筑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建设有文化内涵和侗族特色的城镇,打造宜居“大侗寨”。三江县委政府确定了清晰的思路。
近年来,三江紧扣“聚集人气,特色立城”的理念,全力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在县城所在地古宜镇,率先建起了一批具有浓郁“侗味”的城建项目。
全长398米的三江风雨桥,由县里省下建办公楼的资金兴建,总投资4300多万元,横跨县城中心浔江河面,桥基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以上部分则是侗族特色木质风雨桥建筑,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风雨桥。
三江风雨桥木构部分,有各种装饰元件上万个,每个都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多位木匠师傅的心血结晶。2010年底竣工的这座桥,在提升县城交通承载能力的同时,更为一座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
“十一五”期间,三江累计投入城建资金近4亿元,是“十五”的40倍,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1年的6平方公里,人口增至6万多人,实现再造一个新区的目标,成为“全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如今,以前并不起眼的三江县城,侗寨元素正在快速融入:多耶广场上世界最大的鼓楼高高耸立,鼓楼南面坐落着世界最大的侗家斗牛场侗乡鸟巢,西南面则是三江风雨桥,一个个小鼓楼及木质结构休闲长廊随处可见,还有侗寨里的大巷道月亮街、油茶街……一个“大侗寨”格局已清晰成形。
文化繁荣,激活产业新优势
旅游是船,文化是帆。
借力侗乡独特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与旅游无缝链接,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硬实力”,成为三江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三江抢抓贵阳-广州高铁,桂林-三江、三江-柳州高速路过境的机遇,全力打造桂林-龙胜-三江-柳州黄金旅游线路。创建了两个国家级4A景区、一个3A景区、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业呈现井喷之势。
在此过程中,三江让民族文化潜能充分释放,扬文化之“帆”行旅游之“船”。
“百家宴”在三江侗乡流行有数百年。林溪乡冠小屯依托程阳八寨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侗族百家宴传承点”已实现全民化,148户人家户均两人以上从事旅馆、餐饮、旅游商品经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
在三江农村,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充满民族特色的农民画、侗族大歌、侗族刺绣等民俗文化,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载体。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侗族刺绣民间艺人杨甜,去年光是做刺绣就收入1万多元,在该乡像她一样的农村妇女还有500多名。
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家中,有一个侗族“非遗”传承展示中心——500多平方米的上下两层木楼里,数百幅展板图文并茂,150多件实物琳琅满目,俨然一个小型侗族民俗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在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该中心每天安排10人左右的群众演出,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近年来,三江打响了“中国侗族在三江”、“中国侗族多耶节”、“中国观赏石之乡”等民族文化品牌,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31.53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0%和46%。2012年,三江成为广西3个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县之一。
目前,三江正紧锣密鼓,准备把三江风雨桥、侗乡鸟巢、月亮街、三江鼓楼等县城几大景点捆绑起来,联合将其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朝着中国特色旅游县的目标大步迈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三江侗茶村开发农业观光游
4月25日,云雾缭绕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茶园里,年轻的男女对唱情歌,妇女们你争我赶采春茶,游客们的相机“咔咔”响个不停……今年以来,布央村积极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以此为载体,提升茶叶品质,完善配套,发展绿色旅游之路 【详细】
秀峰区新增四个文化旅游景点
4月24日,坐落于桂林市秀峰区桃花湾旅游景区内的阳太阳故居,游客络绎不绝,仔细观瞻书画作品、珍贵照片和物件,近距离领略老艺术家的艺术人生 【详细】
推进江州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当前,崇左市迎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上升为三大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机遇期,江州区应该把握机遇,按照“三角一圈”科学发展布局,主动融入崇左市“发现山水崇左·圆梦别样桂林”旅游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 【详细】
推进江州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当前,崇左市迎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上升为三大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机遇期,江州区应该把握机遇 【详细】
区内外专家学者齐聚花山研讨骆越根祖文化 助力左江岩画申遗
4月20-22日,“骆越根祖 岩画花山——2015年骆越根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宁明举行,来自区内外专家学者齐聚花山脚下,共同探讨花山申遗和骆越根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