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劲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分时节,走访再次喜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浦北。这个既不沿海也不沿边的山区县,连年保持“文化先进”,动力从何而来?

  “同步发展”,是记者在这片客家文化浓郁的古越州大地采访时反复听到的一个词汇——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优化经济结构与壮大文化产业同步实施……

  特色经济 与文化结缘

  驱车奔驰在有“中国香蕉之乡”美誉的浦北大地上,从六万大山到南流江畔,从越州天湖到五皇山脚……村前屋后,田垌之间,满目都是香蕉、香蕉。

  3月,并不是香蕉成熟的季节。记者却“闻”到了浓浓的“蕉香”——不是在农家的香蕉地里,而是在浦北县文化馆的展示厅。

  刚荣获“国家一级馆”称号的浦北县文化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因积极推行“文化与经济结合”模式得到文化部肯定,在全国推广其先进经验。这个不甘为“小文联”、乐于搞“大文化”的县级文化馆,如今“经济味”更浓。诱人的“蕉香”,便是从馆里“香蕉节文化成就”摄影、美术、书法展厅里传出来的——

  浦北“蕉王”,立在自己种出的一弓重达69.55公斤的香蕉旁,骄傲地微笑着;

  争夺“香蕉小姐”桂冠的一群浦北姑娘,正以充满美感的才艺表演,尽情展示家乡香蕉文化的魅力;

  以大型油画《三姐戏秀才》在法国卢浮宫画展中获银奖的油画家黎均桓,带领馆里美术培训班学员深入蕉林,绘出一幅幅油画、国画、水彩画、素描作品……

  浦北香蕉节,不请演艺明星。香蕉,便是最耀眼的明星——评选“蕉王”,竞选“香蕉小姐”,推介优质品种,展示最佳包装,征集诗歌、散文,举办美术、摄影大赛……一项项活动,把每个浦北人的才艺,每个浦北人关注的目光,都引向香蕉。

  饱含文化味的香蕉节庆活动,引得各地客户、广告商、投资者接踵而至。有17年购销经验的大成镇老牌香蕉经纪人朱鸿辉感慨道:过去,推销香蕉靠的是经纪人的人际关系;如今,香蕉节成了最大的购销平台。

  据统计,浦北每年平均有30多万吨香蕉销往区内外市场。而去年单在香蕉节上签署的购销量,便达18.5万吨。

  从六万大山腹地跃向市场的“官垌鱼”,同样吸收了文化的力量。

  深藏于六万大山中的官垌镇,是个植被丰茂、山涧溪流终年不断的山区小镇。早在清代,当地农民就有引山泉水筑窝养鱼的习惯。由于水质好,草料丰富,水窝里养出的鱼肉质鲜美,两三年就能长到10多公斤。然而,由于信息闭塞,商品意识不强,“官垌鱼”曾长年窝在山中,默默无闻。

  记者一行来到官垌镇时,正碰上镇水产畜牧兽医站负责人李贤明领着人在一个水泥垒筑的大水窝里拉网捕鱼。

  李贤明对记者说,从2004年镇里成立“官垌鱼协会”至今,如何打响“官垌鱼”品牌,便成了山区群众和县里科技、文化工作者热议的话题。为提升鱼的产量和品质,官垌人对古老的养鱼方式进行了革新,改小窝为大窝,变浅水为深水,换小鱼种为大鱼种。县里宣传文化口的“秀才”们,一次次进山挖掘“官垌鱼”的古老传说,采写“小窝养大鱼”的趣闻轶事,引得一拨拨媒体记者进山探秘。中央电视台专程前来拍摄“官垌鱼”专题片。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财政厅也分别从科技带头人、农业综合开发角度,拍摄了有关“官垌鱼”养殖的电视教育片。“官垌鱼”,终于名声在外。

  如今,“官垌鱼”已成为钦州市首个获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县“官垌鱼”养殖户达1.78万多户,开辟大小鱼窝4001亩,年产量9500吨,产值1.7亿元,约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40%。

  李贤明感慨:“过去我们官垌人只知道埋头掏窝养鱼,如今有了商品意识,懂得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大家正在从赏鱼、玩鱼、吃鱼几方面动脑筋,增添‘官垌鱼’的文化魅力!”

 

 非遗传承 与企业携手

  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是浦北文化的精髓。如何保护独具特色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浦北人走的是一条企业参与传承的新路子。

  在浦北客家文化村生活用品展区里,一顶顶竹笠、一只只竹篮,默默述说着浦北“龙门编织”曾经的辉煌——

  早在明朝,心灵手巧的浦北客家人便利用得天独厚的竹、芒、藤、木、草等山岭自然资源,编织斗笠、竹篮等生活用品。“龙门编织”在浦北及合浦、北海乃至广东、福建一带颇有名气。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龙门编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现代商品意识激发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编织品经销商陆续来到龙门办厂。他们看中的,是龙门人的那双巧手。数万名分散在各村屯的农家妇女,在县妇联和科技部门“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口号感召下,分期分批进入县里编织工艺培训班,重拾早已生疏的手艺。

  如今的龙门镇,一家家编织厂比肩而立。记者走进海龙编织工艺厂生产车间,只见一片片光洁的竹片、木片、藤条在巧妇们手中飞舞。样品展示厅里,数百种集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的竹篮、木筐、竹扇、竹帘、竹盆、花架、书箱、藤椅样品,琳琅满目,式样新奇。连堆满田间地头的香蕉叶鞘也变废为宝,被用来编织坐凳、箱筐等,既美观又实用。

  以龙门为中心,浦北的编织企业如今已达22家。富于现代美感的编织品,成为日、韩、欧美等地市场的“明星”。2011年,全县工艺编织品出口总额达1378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35.69%。

  在浦北县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名册里,“龙门编织传承人”只登记有一个名字。然而,在浦北全县,如今却有近10万“巧妇”,正在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美丽的人生。她们,都是“龙门编织”的传承人!

  与“龙门编织”同时兴起于明代的浦北“小江瓷”,也走过了一条“兴盛-衰落-振兴”的传承之路。

  明崇祯年间诞生于浦北马路坡一带的“小江瓷”,因以小江等地瓷土为原料而得名。据当地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小江瓷”开始崛起。从这里产出的滑肚碗、金边碗、婚嫁瓶、赏瓶畅销大江南北。“北有景德瓷,南有小江碗”,曾经是浦北人的自豪。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小江瓷器厂陷入困境。“小江瓷”消失了,人们只能从钦州市“非遗”名录里看到它的光彩。

  2006年9月,一条“百年品牌小江瓷重燃光彩”的消息,让浦北人精神为之一振——被列为钦州市百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一瓷业公司,引进全套先进设备,在浦北重新点火烧瓷。古老的青花、粉彩、五彩、釉里红工艺,与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合。传统的制瓷工艺,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接轨。2011年,在企业传承中获得新生的“小江瓷”,产值4000多万元。90%的小江日用瓷器,远销欧洲、东南亚。

  美如凤凰的“小江瓷”,在现代化企业传承的“烈火”中涅槃!

  客家文化 与旅游联姻

  古书院、客家民居,当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古建筑正在我们视线中逐渐消失时,在浦北县小江镇平马村,已经有110多年历史的大朗书院、客家公祠,却较为完好地被保护下来,成为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客家文化村”。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大朗书院,以其高大气派的讲堂,富于文采的门、廊对联,形象地反映了近代先贤启蒙民众、修身立德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大朗书院并列而立的客家“伯玉公祠”,屋檐、屏风雕龙画凤,厅堂、回廊古朴典雅,堪称客家民居典范。

  富于想象力的浦北人,利用大朗书院、客家公祠的建筑格局,进行客家民俗文化展示。穿行于古朴雅致的厅堂之间,客家书院文化、迁移历史、民风习俗……一一在眼前呈现。据介绍,浦北县正规划投巨资进一步修复大朗书院、客家文化村,浓缩展示国内有名的书院景观,打造以“书院文化”为亮点的浦北旅游热点。

  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就是这样水乳交融,互为动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南方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