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万物勃发。
走进南宁市横县云表镇云表社区朝南村,喜人景象映入眼帘:座座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垄垄蔬菜镶嵌在阡陌之间,三座工业化育菇厂房在村边拔地而起。
在育菇房,记者见到一群农妇在登梯采菇,六层高的铁架,每层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蘑菇,雪白雪白的,煞是壮观。
据介绍,这个105户458人的自然村,有200多人在蘑菇基地上班,每月不仅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每年还能从基地分得500元土地租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仅旧村改造就投入了600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外来参观人员络绎不绝。
谈到这一喜人变化,朝南村村委会主任覃子坤感慨良多:“是土地流转让我们找到了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土地流转:打破了土地“瓶颈”,“转”出了现代农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朝南村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耕地化整为零。“因为土地分散,种植不成规模,农民增收缓慢,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好多田地撂荒!”覃子坤记忆犹新。
现实让村委班子认识到,当年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过于分散的小地块,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2009年,在云表社区“两委”班子的指导下,村委会经过多番讨论,召开村民民主大会,形成一致意见:除每户留出一分地种植蔬菜外,全村1856亩耕地整体流转,集体经营,统筹发展。
土地集中了,如何经营村里的经济能人覃广常第一个站出来,引进食品企业,在朝南村租用250亩土地,年租金每亩500元,投资1亿元合作建设工厂化蘑菇基地。
除去蘑菇基地,还有1000多亩土地怎么办
在横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朝南村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合作社有法人资格,可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朝南村流转的土地从此有了名正言顺的‘大管家’。” 覃广常说,“我们以合作社的名义,对土地进行公开招投标,村内村外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均可竞标,价高者得。”
两年来,朝南村1000多亩土地,被10多位外地客商及本村经济能人以每亩700-800元的年租金承包一空。 这些承包者投入资金,建道路、修水渠,采用机械化耕种,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应用“三避”技术,连片种植蔬菜、蘑菇、甘蔗、西瓜、中药材。朝南村迈出了由粗放到集约、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之路。
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收入,“转”出了“产业工人”
分田到户后,朝南村民“各自为种”,“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
“一年辛苦下来1亩水稻挣300元,甘蔗顶多也就是600来块;1亩茉莉花,也只有1000-1500元的收入。”覃子坤扳起指头算旧账。
因为种田不来钱,朝南村的年轻人卷起背包到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打工。虽然工作苦,但月收入2000多元,远比种田强。
“年轻人走了,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及留守儿童,田地无法耕种,老人孩子无人照顾,‘空巢村’现象应运而生。”32岁的村民班淑萍感触最深。
2007-2011年,她和老公到广东佛山打工,两口子每月寄回1000元生活费,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年幼的孩子由家公家婆照料。
“婆婆年纪大了,十来岁的儿子回家自己做饭,炒菜时脚下得垫个小板凳。”“70多岁的公公,每天还要骑车往返5公里到学校接送孩子。”家里老小,让班淑萍牵挂不已。
2010年3月,听说家乡蘑菇基地招工,她和丈夫立即“打道回府”。
“我在基地里做进料工,一天工作八九个小时,每月有2700元收入,休息五六天,基地还管两餐饭。关键是能和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幸福!”她的丈夫覃家芳则买了辆小货车,加入到村里50多人的运输“大军”,为蘑菇基地供应稻草、牛粪,并种植了一亩大棚蔬菜,年收入接近3万元。加上土地分红,夫妻俩年收入超过6万元。
覃子坤说:“目前村里外出务工人员都‘倦鸟归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全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6200元增加到2011年的1万元,今年达到1.2万元没问题!”
合作社理事长覃广常以每亩800元的年租金,承包了村里50亩土地种植20个大棚蔬菜,去年纯收入就达到20多万元。
村里70多岁的覃大爷感叹:“过去累死累活一年下来,也就是几百元收入,现在坐在家里不干活,每亩地也有500元甚至七八百元分红,还不用担任何风险。”
覃广常满脸得意:“土地流转改变了我们农民身份,现在是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了哟!”
“那老年人不能进基地打工怎么办”记者问。
覃子坤答:“村里将流转地每亩提取30元,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其中10元作为养老基金,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都能领到补贴,加上自家的土地分红,日子过得舒坦哩。”
土地流转:改变了脏乱差,“转”出了“文明新村”
看一个农村地区是否富裕,首先看农民的住房。农民有了钱,第一件事便是建房。朝南村同样经历了由砖瓦房到钢筋混凝土房的过程。但形似竹筒的房子,大小不一,朝向各异,或以水泥抹面,或以裸砖示人,外观难看、通风不好,早已成为亟待整治的一大顽疾。
说起过去的“脏、乱、差”,村民们直摇头。“泥巴村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内养殖,猪牛鸡粪臭气熏天。”“乱搭乱建,垃圾满地飞。”
要改造,钱从哪里来
覃子坤说:“村里每年的土地流转金有105万元,出租300亩集体林每年有1.5万元,出租游泳池、农家乐饭店每年有2万元,这两年群众手头有钱了,资金不成问题。”
有了钱,就能办大事。去年,旧村改造轰轰烈烈铺展开来。半旧的进行立面装修,太旧的推倒重建,105万元建设的5公里硬化道路,通到了各家门前。修建了沼气池、排水沟、垃圾池,人畜分离,解决了一个“脏”字;立面改造、硬化村道、遍种花草,解决了一个“乱”字;建村办公楼、修篮球场、设演戏台、办阅览室、装路灯、建休闲广场、挖环村渠等,解决了基础设施一个“差”字。
老人覃保金谈到,过去因为缺少文化娱乐设施,每年回家过节的青年人,除了喝酒就是赌博。“现在好了,村民下班或进阅览室,或上篮球场,或在家上网,休闲活动健康多了。”
据统计,目前朝南村97%的人家有了新楼房,彩电、冰箱、手机、摩托车样样俱全,村里有农用小货车40多辆,小汽车20多辆。
土地流转确实显现了无穷魅力!
采访后记
农民增收难、农业发展慢、农村变化小,这是当前我国“三农”的现状。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已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横县朝南村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生产,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目的。朝南村的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做法值得借鉴。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陈际瓦:在助推教育扶贫的实践上展现政协新作为
4月28日,自治区政协召开教育扶贫工作座谈会。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强调,全区各级政协组织要进一步深化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努力在持续助推扶贫攻坚上建管用之言、提治本之策,在助推教育扶贫的实践上展现新作为 【详细】
[乐业县]“对症下药”破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近年来,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高、文化品牌名气不高等问题,乐业县“对症下药”,努力破解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详细】
广西保险业支持“三农”再发力
记者4月15日从全区保险工作会议获悉,今年我区将加快保险下乡,进一步提升保险业护航“三农”水平,全力确保实现2016年农业保险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详细】
三农时评:工程移民需要补贴 更要产业扶持
河南淅川县渔民为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放弃了效益颇丰的网箱养鱼,转而寻找其他生路。在这过程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豪迈,也有损失惨重转产有成有败的喜忧。 【详细】
云南省“三农”商业性保险规模全国第一
2014年,云南省保险业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工作,不断提高保险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已经实现全省129个县市区开办了农保业务,超过170万农户从农险保险赔款中受益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