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程桂 陆启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压题照片
 
  百色市右江区委书记黄瑞琼到阳圩镇调研。雷诚毅/摄
 
  百色市右江区区长黄志愿到龙川镇调研。韦道信/摄
 
  高楼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韦万忠/摄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银海铝业发展铝深加工业。卢 凯/摄
 
  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阳圩山歌节。韦万忠/摄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民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黄程桂/摄
 
  全国第一个希望小镇落户右江区。 黄振华/摄
 

   百色市右江区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百色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区总面积3717平方公里,辖4个(民族)乡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7万。1929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百色市也因此成为革命圣地。2002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百色市,设立右江区,由此掀开了右江区历史崭新的一页。十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智慧的右江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奋发有力,开启了右江区赶超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与时俱进的新篇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业绩,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辉煌的十年,非凡的成就

  撤市设区十年来,右江区委、区政府带领右江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战胜了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和特大干旱,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渡过了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圆满完成了“十五”、“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挥笔写下了壮丽的发展诗篇,把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右江区带入“十二五”新征程。十年来,胡锦涛、李长春、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先后到右江区视察指导工作,给右江区的发展带来了信心和力量。十年来,右江区发展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这十年,是右江区思想不断解放、发展思路持续创新的十年。从2002年10月右江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富民兴区新跨越”,到2006年8月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再到2011年7月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创右江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打破思想上的禁锢、观念上的束缚,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创业激情竞相迸发。尤其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富民与强区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创造性提出并深入实施“23456”科学发展思路(即全力打造实力右江区、和谐右江区2大目标,明确抓服务、促发展、保稳定3大任务,坚持项目立区、工业富区、农业稳区、稳定安区4大战略,实施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及卫生城市、征地拆迁安置5大会战,实现工业发展、农业开发、城镇建设、商贸旅游、民营经济、改善民生6大突破),整合四家班子和各部门、各乡镇(街道)领导力量,成立“五大会战”指挥部和9个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思想大解放、思路大创新的推动下,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这十年,是右江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十年。回眸2002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先驱们一腔热情,播撒汗水;放眼2012年,励精图治,十年一剑,开拓者坚定前行,执着奋进。十年来,三千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右江区国民经济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区)”,2009年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区)”。2011年,右江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0.47亿元,是2002年的4.7倍,年均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4亿元,是2002年的15.47倍,年均增长29.66%,十年累计671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是2002年的2.18倍,年均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9万元,是2002年的2.35倍,年均增长9.55%;农民人均纯收入5405元,是2001年的3.55倍,年均增长14.28%。

  这十年,是右江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十年。十年来,全区上下坚持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步伐,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比例由2002年的20.45∶33.48∶46.07调整为2011年的13.21∶56.05∶30.74。

  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水稻、甘蔗、水果、蔬菜等种植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量进一步提高,品质进一步提升,林下养鸡、生猪养殖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9.26亿元,是2002年的3倍多。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铝、制糖、电力、林浆纸、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3.87亿元、增加值63.1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13.69倍和14.67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3.25%提高到2011年的48.8%。桂明、禄源两个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已引进项目19个,年产值近50亿元。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物流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一批批知名企业纷纷进驻,一个个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初见雏形。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5亿元,是2002年的3.83倍。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2011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28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7.22倍和12.18倍。房地产开发风生水起,十年来共投资101.4亿元,建成了一批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十年,是右江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强力推进的十年。十年来,全区上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实施“征地拆迁安置大会战”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大会战”为主要抓手,大刀阔斧地推进大征地、大拆迁、大建设、大整治、大管理行动,累计完成约10万亩城区土地征收任务,河南、城东两个新区拉开了框架,实现了“再造一个新百色城”的目标。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达54.45%。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圩民族新村、濑浩新村被评为“广西十大魅力乡村”,华润百色希望小镇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这十年,是右江区民计民生显著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十年。十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每年筹措大量资金全力办好10件为民实事;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现了乡乡通柏油(水泥)路、69%以上行政村通柏油(水泥)路,12万多城乡居民解决了饮水难问题,全部消灭无电屯和茅草房;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8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走在全广西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近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扶贫攻坚扎实推进,贫困人口从2002年的11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6万人,真正实现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住有所安、贫有所帮、病有所医。同时,还完成百色水利枢纽移民4276户16133人搬迁安置任务,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库区民生不断改善。2011年,全区共有31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高居全市首位。

  这十年,是右江区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29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经完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十年来,一大批亿元项目落户右江区,一大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客商纷纷投资,共引进项目558个,总投资446亿元,到位资金190亿元。十年来,科技创新工作连年突破,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成功打造了“右江端午龙舟文化节”、“阳圩山歌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卫生计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体育事业长足发展,蝉联八届“全国游泳之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7个单位被自治区文明委命名表彰为第一批“九大和谐建设”先进单位。社会管理创新迈上新台阶,信访维稳、安全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全面加强。2008至2011年,连续4年被授予“平安广西先进县(区)”荣誉称号。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机关、农村等领域树立了一批全国、自治区党建示范亮点,乡镇(街道)办公设施和村级活动场所明显改善,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

  广阔的前景,美好的明天

  2013-2015年,是右江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富民强区”新跨越的关键期。右江区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五区”建设和百色市委、市政府建设富裕、幸福、魅力、生态、和谐“五个百色”的战略部署,继续深入实施“23456”科学发展思路,奋力开创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的新局面。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3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年均增长20%以上。

  今后三年,右江区将重点抓好6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迈出更大步伐。今后三年,计划建设重大项目90个以上,投资额达260亿元以上;力争引进超亿元项目47个以上,其中超5亿元项目15个以上。二是加快现代工业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迈出更大步伐。重点推进桂明、禄源两个工业区和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重点实施促农增收“133”明星示范工程和“一乡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力争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迈出更大步伐。重点抓住百色新城区大开发、大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房地产业,加快推进大王岭景区二期、平圩民俗旅游特色名村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五是加快中心城区和重点集镇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迈出更大步伐。重点推进龙景新区、迎龙新区、四塘片区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抓好7个中心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六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两手抓”,切实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促进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