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骆展胜 通讯员/陶彩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修好这条路,我们盼了15年,总算圆梦了!”2012年12月24日,站在平乐县源头镇已通车的水泥乡道上,下坝村支书廖左连向记者倾诉,“源头镇18个行政村,以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群众怎没意见?像如今,干部真心实意‘接地气’、办实事,村民谁还去‘唱反调’啊!群众以前都说平乐就是‘贫穷落后’,现在总把‘平安快乐’挂在嘴边。”

  像廖左连这样,赞许全县干部“接地气”的人还有很多。在沙子镇保安村,村支书陈昌吉把记者领到村旁半山腰的一座水窖边,“喏,这在前几天才建成投入使用,引山上的溪流过来,通到各家各户。”老陈说,村民能喝上洁净水,都是沾“第一书记”卢树发的光。“小卢从县财政局派到我村挂职,除了去上级争取资金,几乎天天与我们泡在一起,村里启动的9个项目,没有哪样不让他操心。”

  平乐干部难道就突然愿意下去做事?随行的县委组织部干部林彩云向记者解释,县里换届时,县委向干部发出号召——干部在一线成长、民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成就、能者在一线提拔。

  2012年,在“千名干部下基层办实事”活动中,县四家班子领导带头“挂点”,县直单位分别与134个行政村结对帮扶,副科级以上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选派251名干部入乡驻村担任新农村指导员、17名优秀干部挂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等。

  在县城南洲新区建设工地,记者见到了刚提拔为县人社局党组成员的李建华。小李正在给居民讲解施工水电使用新规。“听说你负责的几个拆迁户很配合啊?”记者问。“我们能不配合他吗?他做工作没有一点架子,天天买菜到我家吃饭,晚上还在我家睡地铺与我聊天;连着几天不回家,弄得他老婆到处找人呢。”拆迁户老唐咧嘴直笑。

  干部转作风究竟给平乐带来啥变化?去年前三季度,该县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幅,以往在桂林市12县(自治县)中年年排名靠后,如今跃至前茅;社会综合治理等6项指标从全区倒数第5名向前跃进64位,发展速度创平乐近10年来之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