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扶贫,田东曾经的热词。如今田东积极实施甩掉“穷帽子”行动,正阔步走在扶贫开发工作典范县的路上。连年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2012年,预计财政收入1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1元,同比增长21%。
“贫困人口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提升他们‘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根本。”田东县委书记王军一语解密扶贫开发法宝。
换脑子:提升技能素质,引发聚核效应
“一颗红心抓扶贫,接二连三搞培训,四处都可以学习,五花六门促就业,七嘴八舌都说好,九变十化梦成真,百业兴旺乐淘淘,千家万户奔小康。”这顺口溜在田东广为流传,是该县实施教育扶贫富民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的真实写照。
“吃技术饭就是不一样,现在我四个月的工资就等于过去一年的收入。”谈起“充电”后的再就业,义圩镇六一村罗炳毅感慨万千。他初中毕业后到广州市某酒店打工,干的是搬碗碟之类的苦力活,几年下来,攒不了几个钱。后来他到田东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电焊技术,毕业后重返广东打工,收入大相径庭。
田东县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约有8万人,但87.67%劳动力的学历水平都在初中以下,而且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率低,竞争能力弱,大多干一些报酬较低的体力活,脱贫致富的步伐迈得很慢。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扶贫开发就必须变劳动力优势为经济优势。”田东县县长韦晓新说,转机出现2009年,田东县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1.2亿元,改扩建职业技术学校,全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的孵化基地。如今,该校办成了年开展职业教育培训5000人次和在校生3000人的办学规模,成为全县最漂亮、最令人羡慕的学校。2012年,全县劳务年总收入比先前约增加3亿元。
依托职业技术学校,田东还实施贫困山区家庭子女职业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争取到国家教育扶贫试点第一个项目“百川励志班”,近1000名贫困生,不仅可以免费到田东职业技术学校就读,而且每生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2500元的生活补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人每年还可享受3000元以上的奖学金。“待学业完成,我县将推荐他们到外地或本地企业就业,保证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并在务工地落户成家,实现教育移民或自我移民。”韦晓新说。
此外,田东还利用农技校、“农家课堂”、送农技下乡等平台,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2010年以来,参训人数达3万多人次。许多农民学到技术后,自己创业当老板,发啦。比如,祥周镇康元村村民黄文化参加镇里举办的养鸡培训班后,办起一个养鸡场,年出栏肉鸡20万羽,年纯收入30万元。据统计,2012年,该县已经建成林下养鸡集中区58个,年出栏肉鸡1367万羽,产值达5.6亿元。
架梯子:金融服务优质,产生乘数效应
返乡农民工何飞要创业,资金短缺,向银行申请贷款。他是优秀级信用户,不用任何抵押,银行很快就放贷给他3万元。如今,他开辟出500亩荒地培育树苗,种植木薯和甘蔗,饲养30只山羊,年收入将8万元以上。他直呼:“信用是金!信用生财!”
资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血液,然而农民贷款难,是个老大难。如何破解这难题?“2008年,我县被列为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我们大胆试水,为农民争取得到金融支持走出了一条破冰之旅。”田东县副县长华东说。
为解决小额贷款问题,田东县打出一套“组合拳”。着力建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完成了全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工作。凭借信用等级,农户不用任何担保、联保和抵押,就可以获得小额贷款。为此,田东被评为全国首个“信用县”。同时,还建立祥周鸿祥资金互助社和思林竹海资金互助社,社员可以获得入股资金10倍的贷款,此举被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此外,在石湾村、陇接村等10个特困村建立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互助协会,由县财政向每个协会注入资金15万元,以扶持帮助贫困农户融资,激发了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民发展生产,搞创业,仅有小额贷款是不够的。为满足农民大额贷款需求,田东双管齐下。一是成立助农融资担保公司,在银行与广大农户、龙头企业间,开展贷款业务协调、审查和担保等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公司注册资本金,完成资本金增资3000万元,增强担保能力和扩大业务范围。截止2012年,该公司已完成担保198笔,担保金额5553万元。二是推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可以用农村宅基地、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养殖圈舍、苗木等作抵押、质押,获得大额贷款。邓小凡是田东县林业大户,不久前,他想办个木材加工厂,由于资金不足,他向银行求助,银行允许他以1100多亩林木使用权为抵押,发放140万元贷款给他,他兴奋得如获至宝。截止2012年,田东共发放各种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29亿元。
“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灾害全泡汤。”有生产就有风险,为了防灾减灾,田东还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所有农村房屋、能繁母猪、甘蔗、香蕉、芒果、竹子上保险,提高了农民抗风险能力,解决了农户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
2011年,田东县涉农贷款余额为35.31亿元,2012年涉农贷款余额为39.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始终保持在70%左右。涉农信贷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增收。贫困村中涌现出“竹子村”、“香蕉村”、“芒果村”、“辣椒村”、“山茶油村”、“丁香鸡村”等等特色明显的专业村,全县形成了竹子、甘蔗、蔬菜、水果、生猪、家禽等六大特色10亿元农业产业。
搭台子:完善基础设施,释放催化效应
2012年11月28日,田东县召开2011/2012年甘蔗榨季总结表彰暨2012/2013年榨季生产动员大会。会上,朔良镇因上个榨季进厂原料蔗达28万吨,雄踞各乡镇之首而受到隆重表彰。
朔良镇是田东县最边远的乡镇,是最迟种蔗的乡镇,何以由末位跃升为首位?由“追跑者”变为“领跑者”?“路通财通!”该镇镇长罗炳义说出其中的秘诀,先前该镇村村都是狭小、坎坷的泥沙路,出行难,运输难,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拦路虎”;2010年,该镇村村都通了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激发了群众大力种植甘蔗的内生活力和动力,种植面积逐年剧增。
近三年来,田东投入4.2亿元建设农村公路,相当于过去20年公路建设的投资总额,提前6年完成“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建成农村水泥路1247公里,100%的行政村和56%的自然村通水泥路,解决了34万人出行难问题,率先走在广西区的前列。
韦晓新掐指算出因交通条件改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产业扶贫工程快速推进的“效益帐”。2011/2012年榨季,全县甘蔗种植39.7万亩,进厂原料蔗140万吨,居百色市第一位;蔗农蔗款总收入7亿元,种蔗农户38420户,户均蔗款收入1.82万元,占农民增收份额的大头。截止2012年,全县种植竹子27万亩,不仅使森林覆盖率达53.7%,而且年产竹子50万吨,竹农3.2万户,每户年收入5000多元。
田东是个农业大县,三年来还投资5.6亿元实施水利项目,超过前30年投资总和,解决了1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恢复和改善灌溉4.6万亩土地,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寒冬时节,走进田东的田间地头,但见农民三三两两或管护蔬菜,或收菜,或运菜。农民黄进选是林逢镇最大秋冬菜种植大户,上个季节收入达30多万元。在一大片硕果累累的甜椒地,他边带领收购商“检阅”丰收场面,边讨价还价。“这个冬天有点暖,又是一个增产增收的大年!”他笑得很开心。
田东县农业局局长梁文革说,由于解决了灌溉用水,促进了全县秋冬菜生产。涌现了上法四季豆村、中平香葱村、平洪番茄村等12个蔬菜专业村,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专业村年人均蔬菜收入约4000元。2011年,全县秋冬菜种植23.03万亩,成为全国南菜北运的种植基地,总产值9亿多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800多元。2012年,全县秋冬菜种植28万亩,预计产量50万吨,产值10个亿。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
融安:技能培训助就业
6月22日,在融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融康社区,叉车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叉车技能培训。近日,融安县举办叉车司机培训班,主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示范操作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