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曾永联 张华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美丽”能赚钱吗答案是:能,而且越“美丽”,越赚钱。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显然已成为生态、环保的代名词。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近年来,武鸣县农民大兴绿色农业,发展绿色经济,算精“生态账”,大发“美丽财”。1月7日,记者深入武鸣农村,撷取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苦麦菜并不苦

  1

  三联村,大明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青山环绕,绿水长流。1月7日,记者来到村里时,正在吃午饭的村民韦俊民热情地招呼:“记者同志,请尝一尝我们村的苦麦菜!”“哦,苦的我吃不惯。”“我们这里的苦麦菜绝对是甜的!”

  记者夹了一小片放进嘴里,只觉得又甜又脆,好吃极了。“消灭”掉桌上那盘苦麦菜后,记者问:“为什么你们的苦麦菜是甜的,不像别人的那么苦”“我们村环境好,土质独特,最主要的,是我们全部用农家肥来种。”

  吃完饭,记者随韦俊民来到苦麦菜田头,只见这里人声鼎沸,有的割菜,有的打包,有的过秤,一片繁忙景象。韦俊民说,这里的菜从来不愁卖,每年上市时间,各地老板都争先恐后来收购,每市斤比普通苦麦菜高出两三元。

  苦菜变甜,巧赚大钱,三联村农民吃到了生态的甜头。

  除了多施农家肥,武鸣农民还少喷药。记者在双桥镇下渌村看到,3000多亩的砂糖桔地里,遍布频振式杀虫灯,果农们熟练掌握色板诱杀、食诱剂杀、“以螨治螨”、果实套袋等防治、诱杀病虫害技术。城厢镇大梁蔬菜基地则普遍使用性诱剂和生物农药,对付小菜蛾、斜纹夜蛾、瓜食蝇等病虫害,并建有一套严格的蔬菜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在武鸣县农业局,记者见到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2012年全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总节本增收2000万元以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25万亩;节水(肥)灌溉面积达57.12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节水60%,节省肥料开支3000多万元,节约人工费1200万元以上。

  稻草能变“黄金”

  2

  小车驶进一条水泥路,穿过一片果树林,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小别墅映入记者的眼帘。这就是国家级生态村武鸣县城厢镇濑琶村的一个自然屯——七星屯。

  七星屯共有24户人家,全部住进了具有壮族特色的别墅楼。村民的幸福生活哪里来屯长蔡永龙快人快语地道破玄机:“全靠发展无公害水果、蔬菜和集中供气。”

  在村头,记者看到广西首个集中供气工程——武鸣七星屯生物质燃气项目。该工程以稻草、秸秆等为原料,生产出稳定、清洁、安全、经济的生物质燃气,通过管网集中供应给当地农户作为生活能源。工程突出两个特点:每户农民只需向气化中心缴一定量的渣秆原料,就可免费使用生物燃气;每年农民多交的渣秆原料,由项目公司按照50元/吨的市场保底价格统一计算,是农民身边的“渣秆银行”。

  “我们这里的稻草变成了‘黄金’。”蔡永龙满脸笑容地说。

  变废为宝的喜悦,在武鸣县安宁淀粉公司老总刘族安脸上更是一览无遗。

  作为全国最大的木薯种植加工基地,该县以打造国家级生物质新能源核心基地为目标,引进沼气纯化制备生物燃气产业化项目,支持淀粉企业对加工木薯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循环利用,生产车用生物燃气。安宁淀粉有限公司每天生产天然气1.2万立方米,是国内首个日产上万立方米沼气纯化车用燃气项目,并在南宁市100多辆出租车上使用。该项目相当于一座建在废水池上的高产“气田”,未来5至10年,将成为南宁市天然气的供应主体。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