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中晚,蒙山县北楼村程村自然村农民黄明珍都要到自己的蚕室里看看,给蚕宝宝喂食。黄明珍家的蚕室大约50平方米 ,按一年可养成12批蚕计算,黄明珍家一年的养蚕收入就有两万多元。
程村自然村共有村民63户,人口286人,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桑养蚕。走进该村,映入眼帘的是翠绿的桑树,整个自然村的桑园面积达到330亩,人均1.15亩。村民们用来养蚕的蚕室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时,经过统一改造和新建的生产用房,共有3280平方米,全部与村民居住房屋分离,避免种养生产污染村民生活环境。
村民温兰珍说,此前村民养蚕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技术、资源等各方面原因,养殖非常零散,收入不多。2009年,村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立起小蚕共育示范基地,为村民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引导村民进行标准、规范养蚕,一下就把养蚕效益提上去了,大家这才纷纷加大养蚕数量。
“小蚕共育即对小蚕进行统一科学培育,可节省桑蚕叶和人工,降低养蚕成本,且由此所生产的鲜茧茧质优良,单产产量高,平均张蚕产量达45公斤,比不采用该技术的产量平均高出5—10公斤,按目前每公斤35元的鲜茧价计算,每张蚕增加175—350多元,每年直接为养蚕户增加不少收入。”北楼村支书黄树新细数科学养蚕带来的好处。
村民们在享受种桑养蚕特色产业带来的良好收益之外,还积极打造新能源模式,建设了60座沼气池,利用蚕粪作为原料生产沼气,用沼气能源来煮饭做菜洗澡,目前沼气入户率已达到95%。村民潘显顺说,有了沼气之后,家里烧柴火的习惯慢慢被改变,砍伐树木的几率也就少了,家里环境和周边生态绿化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自然不在话下。黄树新说,沼气液还是桑树最好的肥料,可以循环利用,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沼液—桑树—蚕宝宝—蚕粪—沼气”的循环生产模式,为村里进一步做好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整体环境改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在观看环江毛南家园展板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扶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为了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4月27—28日,自治区在河池市召开了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现场推进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实地参观了大化瑶族自治县生态民族新城,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民进城创业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 【详细】
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在都安农民进城创业园参观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扶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为了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4月27—28日,自治区在河池市召开了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现场推进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实地参观了大化瑶族自治县生态民族新城,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民进城创业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 【详细】
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现场推进会为与会人员认真聆听记录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扶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为了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4月27—28日,自治区在河池市召开了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现场推进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实地参观了大化瑶族自治县生态民族新城,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民进城创业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