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5日 来源:柳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清洁田园助增收。
 

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给三江县城增添别致韵味。董明摄

    环境不仅是吸引力,也是生产力。清洁的城乡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发展,更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

    当前,侗乡正掀起一场清洁脏乱差的“清洁风暴”——清洁家园 、清洁田园 、清洁水源的“清洁乡村”活动与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整治“两违”“风暴行动”。

    扫掉村间垃圾,清洁田园河道,拔掉违章建筑,“世界楼桥之乡”熠熠生辉,美丽三江愈加明亮。清洁的环境,为民族风情 、民俗节庆 、民族文化增光添彩,百家宴 、多耶节 、花炮节 、《坐夜三江》 品牌效应更加显现,“中国旅游特色县”初现雏形。

    “四字要诀”为美丽乡村“洗脸”

    早上起床后,村民已经习惯于首先打扫好房前屋后,为的是在9时前赶着把生活垃圾放入附近的垃圾收集筐。经村里的保洁员分类清理后,乡里的垃圾压缩转运车将把各家各户的垃圾运到县里的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新农村、新产业、新形象,“清洁乡村”的清新之风让秀美的侗乡更清爽。

    “先”字诀:民族村寨清洁工程

    要让水常绿 、地长净 、乡村长美!早于“清洁乡村”工作之前 、率先在全区开展“民族村寨清洁工程”,让三江侗族自治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2012年4月起,三江县采 取试点先行的办法,把古宜至林溪 、古宜至八江沿公路的村屯 、河道,乡镇政府 、旅游景区所在地村屯 、河道作为实施试点,重点整治“河边 、路边 、村边 、屋里边”。

    在实施过程中,三江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解了清洁乡村的种种难题: ——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制,解决了“事由谁来管”;——通过为试点村屯配置环卫设施,解决了“用什么来干”;——通过为试点村屯配备保洁员,为试点乡镇配备垃圾转运车司机及装卸工,解决了“事由谁来干”; ——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解决了“事该怎么干”的问题。

    同时,突出抓好垃圾处理问题 、突出抓好群众发动工作 、突出抓好长效机制建设,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三江实际的垃圾处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方法。

    “新”字诀:“135”模式清洁侗乡

    三江县自2012年起实施民族村寨清洁工程,成功推出清洁工程“135”模式—— —“一个主体”:以农户为行为主体;“三支队伍”:纳薪保洁员队伍 、党员义务清洁队伍 、老人协会管理队伍;“五种处理方法”:农户垃圾入桶 、公共垃圾入箱 、可收垃圾入市 、建筑垃圾入坑 、其他垃圾入炉入场。

    按照就近处理原则,三江县在交通方便的村屯采取“村收镇 运县处理”或“村收乡运乡处理”措施处理垃圾。为节约环境治理成本,该县还在偏远或人口较少的山村,模仿瓦窑结构建设垃圾焚烧炉,让群众每日自觉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投入炉内,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焚烧,就近实施无害化处理。

    通过一年多整治,百里侗乡凸显“美丽成效”。该县初步实现了民族村寨垃圾清理好 、污水处理好 、水源保护好 、环境美化好 、卫生习惯培养好的“五好”目标。

    “全”字诀:“要我做”变“我要做”

    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三江县结合县情,丰富了清洁活动内涵,创造性提出“五 清五归”工程(即清垃圾杂物 、清乱搭乱建 、清乱堆放 、清乱贴乱挂 、清污水淤泥;即柴草归堆 、垃圾归点 、禽畜归圈 、污水归池 、机肥归田)。

    民心工程,民心所向。

    广大群众在上级配套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其中,古宜镇寨更屯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自我管理到位;老堡乡东竹村自筹资金建设垃圾集中处理池,购买垃圾转运车(三轮摩托车),不定期组织村民清理河道垃圾 、淤泥;同乐乡寨大村积极发动群众,定期义务开展村寨清扫活动等。群众认识得到位,使清洁活动由“政府要我做”变成“我自己要做”。

    “长”字诀:长效管理保成效

    如何保证长效管理?三江县又进行了探索。

    ●配足保洁人员。三江县按照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了1080名村寨保洁员。 其报酬待遇采取“政府补贴 、捐资赞助 、农户自筹”募集筹措。

    同时每个乡镇配备1名垃圾转运车司机和1名装卸工。

    ●推行村民自治。全县815个村寨建立起村寨清洁理事会 、制定村寨清洁工作的村规民约 、清洁处理费收取规定 、保洁员管理制度 、大扫除日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推进工作制度化 、常态化。

    一些村屯也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如独垌乡岜团村由老人协会与理事会共同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定期评比并公布卫生状况较差的农户,视情况给予处罚…… 现在,三江的清洁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河边 、路边 、田边 、村边 、屋里边干净整洁”,“民族村寨垃圾解决好 、污水处理好 、水源保护好 、环境绿化好 、卫生习惯培养好”的“五边五好”目标和效果。

新洒水车村民欢迎。
 

市、县领导深入基层,宣传和发动村民开展清洁活动。董明摄
 

    力拆“两违”为风情三江“祛斑”

    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亵渎的是法律的尊严,破坏的是管理秩序,影响的是环境形象,挤占的是公共空间,侵蚀的是公共资源,损害的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建设“美丽柳州”的一道硬伤。

    三江县把“两违” 整治风 暴与“美丽三江·清洁乡村”有机结合,全面推进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强化引导57户人家自行拆违

    据统计,三江县城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主要景区内违法占地 、违法建设有203宗,涉及面积约4.32万平方米。

    三江县高度重视“两违”整治行动,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 、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并于5月9日召开覆盖到乡镇 、村屯的全县“两违”整治动员大会,层层落实责任。

    整治行动中,三江县强化宣传,为“两违”整治营造良好氛围。

    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立体式宣传,共发放整治通告5000份 、张贴宣传标语500条,悬挂横幅86条。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发布通告,实行 实名举报制。通过宣传,约有230多人次主动到住建 、国土部门咨询自行拆除相关事宜,有57户“两违”户正在自行组织拆除。

    做全方案100座“两违”建筑被拆

    为保证拆“两违”建筑顺利进行,三江县周密部署,围绕重点范围内每一宗违法建筑,制定即风险评估报告 、具体执行方案 、应急处置预案 、一对一宣传动员方案“四个方案”,尽量把整治活动的各个环节考虑得细致周全。

    6月7日,攻坚战打响。三江县对“两违”情况最为严重的县城厘金滩路口进行全面整治,拆除违法建筑18座9875.55平方米。

    看到政府有理有据有力地打击“两违”,在县城规划区内的23户“两违”户主纷纷自行拆除。

    乘胜追击,6月20日,三江县组织相关部门对违法占用国有土地较为严重的三角渡进行集中整治,当天共拆除违法建筑20座,收回国有土地面积11103.24平方米,在县职中来田口桥头规划区有10户自行拆除,取得了整治一处 、教育一片的效果。

    截至6月28日,三江县共查处并拆除(含自行拆除) 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建筑物100座,面积40051.16平方米,其中:自行拆除46处12690.57平方米,强制拆除54处27360.59平方米。

    定期执法9月完成重点整治

    下一步,三江县在清理县城规划区内“两违”的同时,同步推进乡(镇) 、村屯“两违”整治宣传工作,安排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宣传动员,提高村民群众对整治“两违”行动的知晓率 、行动率,争取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对到期尚未自行拆除的单位和个人 、土地隐形交易,筛选重点,三江县还将每10天组织开展一次联合执法,对“两违”户进行强制拆除。根据该县工作方案,9月份以前,县城规划区 、乡镇驻地 、旅游景区的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将全部清理完毕。并且坚决保证全县违法占地违法建设“零增长”。

山清水秀旅游事业上台阶

    “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中国最佳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观赏石之乡”“广西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广西优秀旅游县”……近年来,山清水秀的三江县狠抓特色建筑建设与特色文化建设,同时抓好广西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等工作,有力促进旅游事业长足发展,也获得无数殊荣。

    今年1月至6月,三江县接待游客总数与旅游总收入分别为83万人次和3.7亿元,同比增长11.2%和12.5%,实现特色旅游产业的较大发展,实现了旅游富民。

    特色立城楼桥凸显侗寨风情

    走进侗乡,游客难免不被吸引:进入县城的每个路口,都有古朴典雅高檐层式的迎宾亭;沿着笔直而宽敞的侗乡大道来到民族气息深厚的多耶广场,可看到雄伟壮观的三江鼓楼,而与它遥遥相望的就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侗乡“鸟巢”。

    发展旅游,三江县以“彰显特色”为第一理念,以保护开发为第一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既适合三江实际,又保持了持续性发展思路,确定了打造“中国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三省区交界处中国侗族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促进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三江县秉承“特色立城 、特色建城 、特色兴城”建设理念,将“生态 、宜居 、文化”作为兴城之魂,结合旅游发展产业把县城建设定位为“大侗寨国家4A级景区”,在每个项目建设注入旅游地标和民俗亮点元素,先后建成了三江风雨桥 、中国侗城 、三江鼓楼 、侗族历史文化碑廊 、月亮街 、奇石城 、多耶广场等一批风情独具 、个性鲜明 、品位高端 、展现侗族文化符号的特色建筑,形成县城特有的景观建筑集群。

    同时对主要街道建筑立面进行特色风貌美化亮化,统一规划,在色彩 、格调上有力诠释侗族文化魅力,使得县城似座大侗寨充满浓郁的风情韵味。

    文化为魂民俗丰富旅游内涵

    作为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三江也在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内涵推进“特色兴城”,加大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侗族古建筑群“申遗”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引进1至2家文化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文化旅游与特色城建实现共赢。

    目前,三江县正在重点谋划一批带动力强 、影响力大 、品位高 、创意好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县城大侗寨建设了三江风雨桥 、侗乡“鸟巢”、三江鼓楼 、侗族历史文化碑廊等民族价值品味较高的旅游文化精品,成功创建中国侗族在三江 、中国侗族文化深度体验区(程阳八寨) 、中国唯一水上古城(丹洲古镇) 、中国侗族多耶节 、中国侗族大型文化实景演出《坐夜三江》 等六张旅游名片。

    民族节庆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三江县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和三届“三江春”茶文化节。同时培育扶持富禄三月三花炮节 、林溪芦笙节 、丹洲柚子节 、同乐四月八坡会节 、高友韭菜节等民间民族节庆。

    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历程中,不断提高民俗活动规格,提升民族节庆档次。

    目前,三江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

    三江县还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和农家乐。

    目前已有农业旅游观光村4个 、农家乐142家。

    市委常委 、三江县委书记李楚表示,三江县将进一步将“清洁乡村”活动与整治“两违”“风暴行动”结合进来推进,使三江更靓丽,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更好。同时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谱写了和睦互助 、团结共荣的乐章。从各方面提升内涵增强魅力,助力三江县旅游事业持续科学发展,不断造福侗乡人民。(记者董明廖婧)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