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邓 萍 本报通讯员 莫 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干净的村道旁,一个垃圾池整齐堆砌着玻璃瓶等丢弃物,另一个垃圾池里的垃圾在燃烧,一位妇女提着印有“清洁家园”字样的垃圾桶,正往燃烧池里倒垃圾。8月7日,记者在灵山县武利镇三角村委后背碑村看到,来这里倒垃圾、烧垃圾,已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

  村支书黄权扬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我们村的‘第一代’垃圾焚烧炉,确切地说,是一个焚烧池,实行垃圾集中与焚烧‘二合一’;旁边另一个池是放可回收和不可燃烧的玻璃、金属等垃圾,我们叫它们做‘子母池’。”

  两个月前,黄权扬参观了镇里购进的价值1.8万元的垃圾焚烧炉。这个焚烧炉足有两吨重、6.5米高,移动安装不方便,垃圾要晾干、用木柴助燃才能烧,还要人看管,成本太高。不过,黄权扬从中得到了启发,回来后按照建土灶的方式建垃圾池,在池底上方约30厘米处铺上钢筋,垃圾倒在上面,下层通风,让垃圾容易燃烧。

  “惟一不足就是露天。后来,群众又集资了1000多元给焚烧池戴了顶‘帽子’,这样下雨天照样可以焚烧。”

  跟随黄权扬来到独岭村,记者看到了该村的‘第二代’焚烧炉。黄权扬自豪地说,过去婴儿的“尿不湿”埋到地里不易烂,烧又烧不着,现在炉里闷上半天,水分干了就容易烧掉。炉子每天能处理500人的生活垃圾,操作简便,造价不到2000元。村民梁安倩是个热心人,自愿当保洁员,每天收集可回收垃圾和负责点燃垃圾。三角村委共有4400多人,20个村民小组,群众每人每月只交1元垃圾费。

  灵山县领导介绍,目前全县农村正在推广这种焚烧炉,仅武利镇就建了36个。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