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邓 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河边搭个棚子,成群结队的鸭子游弋在水面上……这是过去在博白县南流江沿岸常见的围江定点养鸭的景象。不过,自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这种景象逐步消失了。博白县推广“半旱式”养鸭模式,引导全县养殖户有计划地把200多万只鸭子“请”上岸,圈围到有池塘、水塘的区域进行养殖,并对鸭粪等污染物进行定期清理,解决了南流江沿岸养鸭污染河水的问题。

  博白镇西江村位于南流江河畔,村民们利用这里宽广的水域发展养鸭业,每年养鸭近10万羽,产值500多万元。近日,记者在该村养鸭户苏广德的养鸭场里看到,被“请”上岸的鸭子,“住”进了由竹篾围栏圈住的“集体宿舍”,旁边有池塘和果树林,鸭子吃饱后,或在池塘嬉水,或在林下散步。

  “鸭子不再在江河水面敞放,大部分时间待在旱地上,每天喂食两次,鸭粪集中收集,用作果树和蔬菜的肥料。”苏广德告诉记者,“半旱式”养鸭,是一种生态标准化养殖模式,能有效地保护南流江水质,省工省料。许多养殖户根据鸭子能上山下水的特性,利用鸭子消灭水稻生长初期的害虫、福寿螺以及果园的杂草、鱼塘里疯长的水葫芦等,减少虫害、螺害和生物入侵给种养业造成的损失。

  目前,南流江沿岸近千户鸭子养殖户,大多采用了“半旱式”养鸭模式,极大地减少了河流的水质污染。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木樨
分享
首页